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全市持证残疾人数量近20万,残疾人就业需求迫切,但受限于信息不对称、技能培训不足、岗位适配性低等因素,残疾人就业率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残疾人“就业指导场所”,能够就近整合资源、精准对接需求,是落实《“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推动残疾人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马健/图
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资源偏分散。残疾人就业服务多集中在市级或区级机构,基层服务覆盖不足,偏远地区残疾人获取就业信息有一定困难。
功能偏单一。现有基层设施多侧重生活服务,缺乏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心理支持等专业化功能。
部分就业服务存在供需错配。如企业用工需求与残疾人技能储备不匹配,缺乏常态化对接机制。
信息化偏滞后。线上就业服务平台与线下服务未形成联动,残疾人数字技能培训不足。
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胡亚峰提交了《关于依托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建设残疾人“就业指导场所”》的提案。
马健/图
他建议: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一站式”就业服务网络
在现有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内,开辟残疾人就业服务专区,配备无障碍设施和信息化设备,打造“15分钟残疾人就业服务圈”;场所内设置就业咨询、技能培训、心理辅导、企业对接四大功能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联合残联工作人员、企业HR、残障就业导师组成服务团队,为残疾人就业需求提供职业测评、岗位推荐、创业指导等全流程服务。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方协同机制
由市残联牵头制定场所建设标准,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协同落实资金与政策保障,联合本地企业(如富士康、宇通、三全等用工大户)建立“残疾人就业联盟”,开发适配岗位,并提供岗前培训。还可以联动公益组织、职业院校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如电商运营、手工艺品制作、数据标注等新兴领域)。
数字赋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精准服务
依托“郑好办”APP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在网站首页开设残疾人就业专区,能够实现岗位发布、在线培训、远程面试等功能,进一步打通残联、人社、民政部门数据壁垒,建立残疾人就业需求动态数据库。
建设基层残疾人“就业指导场所”,为残疾人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支持”,是郑州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对推动社会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市政府统筹规划,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打造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的“郑州样板”。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