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速达到7%左右,在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2025年考核评价中晋位升级,进入全国前20强……2月15日,在郑州高新区召开2025年高质量发展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高新区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小目标。
在郑州高新区召开2025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东辉以《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以实干争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突破突围》为题发表了总结讲话。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程明以《抢抓机遇谋发展 笃行实干勇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总结回顾2024年工作,对2025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在讲话稿中,“高”“新”分别出现236次和379次,贯穿全篇,处处攀“高”逐“新”、“新”“新”向荣,缓缓为郑州高新区铺开了一份“高”歌猛进、“新”意盎然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聚焦GDP增速达到7%的目标,努力实现高新区晋位升级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发展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当前,郑州高新区正处在“老城区、科学城两城同建”“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的落地转化期、“创新驱动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区叠加”的加速攻坚期、“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三化改造提升”的重要风口期。
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速达到7%左右。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规上营利性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在全国178个国家高新区2025年考核评价中晋位升级,进入全国前20强。新增高企、国家科小认定、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高价值专利等指标继续保持领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开工建设安置房与回迁等指标全面完成郑州市下达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
聚焦抓项目扩投资,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
围绕以上目标,高新区2025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要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落地为大”,把项目建设作为主阵地,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抢抓政策性资金机遇。要持续推进招大引强。至少招引1个100亿元以上的高质量项目。紧盯总投资420亿元的29个在谈项目早签约,确保总投资388.3亿元的30个已签约项目实质性落地。要抓好项目谋划建设。树牢“大抓项目、抓大项目”鲜明导向,谋划重点推进产业项目154个,年内计划投资125.7亿元。重点推进鸿晟新材料产业园、郑州机械研究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二期、国创电子终端产业园等11个省重点项目,太古可口可乐扩容重建、中交感知智汇产业园、国泰新点等32个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度。
依托“强网杯”、金刚石产业大会等活动,发展赛事经济。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科学会堂建设。扶持以天桥短剧为代表的微短剧企业发展,推动“微短剧+”多业态融合发展。以平台经济为抓手,加快培育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线上经济新业态,力争2025年跨境电商交易额突破80亿元。
聚焦强产业扶企业,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围绕“2+4+3”产业布局,强化智能传感器产业优势,发挥汉威科技、新天科技、光力科技等龙头企业“头雁”作用,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力争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50亿元。
继续深耕新材料(超硬材料)产业,依托河南省高端超硬材料及制品创新联合体,支持郑州三磨所承担国家超硬材料强链任务,以郑南商许超硬材料集群为带动,加快超硬材料产业园、国际钻石城等项目建设。力争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00亿元。
智能终端产业,依托天健湖智联网产业园,加快发展自主可控智能计算产业,加快推进国创电子终端产业园紫光超级智能工厂建设,推动紫光计算机万卡智算、低空经济 (无人机/无人机库)等新业务落地,打造产业链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全省重要的信创适配和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新型钎焊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研究所、辉煌科技等重点企业,打造全国知名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做大做强黎明重工、恒天重工、佛光发电、正星科技等重点企业规模,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软件产业,以创建中部地区软件产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区为主线,着力推动数算产业园、算力经济产业园、中部智慧港等载体建设。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氢燃料电池(氢能储能)产业,围绕氢能产业链,依托日立信、正星科技等重点企业,打造高新区加氢装备制造基地。持续推进未势能源、重塑科技等一批氢燃料电池项目产业化。
在数算产业方面,加快推进高新区算力平台纳入全省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平台。提质扩容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助力郑州打造算力之城。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高水平建设图灵小镇,依托数算产业园,建设大模型赋能创新中心,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全面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引导区内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提质增效、脱胎换骨,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力争新引进培育5个行业模型应用。
在前沿新材料产业方面,依托河南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突破石墨烯粉体等规模化制备技术,布局大尺寸、高纯度特种石墨。支持三磨所加快硼掺杂电极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鼓励明晟新材料面向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3C电子、汽车等行业提供高性能铝合金材料。
新兴产业,重点扶持数字内容产业(微短剧产业)、平台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天桥短剧等微短剧企业发展,推动微短剧审查服务分中心、微短剧全链条产业基地等配套在高新区落地,助力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着眼未来5年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聚焦教育、科研、产业、金融一体化统筹发展,以高水平教育培养、吸引、聚集高素质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研发,培育源源不断的国际国内一流科研成果,加大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力争3年内国内生产总值超千亿,成为中部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经济发展排头兵。
记者 孙庆辉 通讯员 方宝岭 文/图
编辑:李佳露
统筹: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