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
蔡桂林 陈 举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8月版
65.00元
ISBN:9787564958848
中国古运河:塑造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河流与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版图中,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华大地,自我生成,独立发展,携带着独特鲜明的文化基因,延绵不绝,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华民族智慧的先民们,早早认识到河流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作用,从利用自然河流,到改造自然河流,再到开凿人工河流,运河就这样闯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并且发挥着强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何谓运河?关键在“运”。“河”代表是天然客观的存在,“运”则是主观创造的产物,是努力的结果、奋斗的结果、拼搏的结果,是改造自然、人定胜天的结果。就如国家的国运、个人的命运一般,“运”都需要通过拼搏奋斗而来。
当今时代,提起运河,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京杭大运河。但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京杭大运河只是代表中国运河形象的闪亮名片,背后支撑滋养它的,则是一个庞大的默默无闻、几近消堙的古运河体系。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这里的“中国大运河”,应该是以京杭大运河为代表的整个中国运河体系,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廊。
时代的镁光灯在聚焦京杭大运河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忘记大运河的“前京杭时代”,也就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绵延至唐宋的“古运河时代”。毕竟,古运河是源,京杭运河是流,要了解中国的运河文化,就需要回到起点,从源头出发。在当前的出版市场上,虽然不乏大运河题材的图书,但是,对中国古运河进行深入挖掘、系统梳理和宏观叙事的图书尚未见到。由蔡桂林、陈举两位作者创作、河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大运千年——古运河历史文化钩沉》(下文简称《大运千年》)一书,是第一部全面梳理古运河发展脉络,挖掘描绘古运河历史场景,再现还原古运河大壮大美,集中阐释运河文明发展,生动呈现运河文明历史动感,深入剖析运河如何推动中华文明快速发展的高水准学术大众化读物。该书不仅可作为文化研究者学术研究的案头资料,也可作为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运河文化的首选读本,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02
第二,翔实的史料文献。《大运千年》一书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关于古运河文化史料的小型数据库,或者说是一部古运河发展史。作者对自春秋战国开始绵延至唐宋的古运河时代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掘鸿沟开始,依次讲述了秦、两汉、三国曹魏、隋、唐、宋时期的运河开凿情况,对各时期运河发挥的作用和历史贡献也作出了中肯的分析评价。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对“鸿沟时代”的中原古运河进行了细致考察,将这段近乎尘封的记忆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并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鸿沟时代”的运河“客观上推动了大一统时代的来临……丰富了中原文明形态,甚至,它是一种文明的新起点,由此开启文明的新走向”。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作者大量征引各种文献资料,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建筑、文学、历史、音乐、绘画、戏曲、雕塑、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可以说,该书不仅是一部古运河发展史,同时还是一部简略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地理地名史、水利建筑史、水利官制史和古代风俗史。大量史料的运用,使得该书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宝典。比如,书中记载了古运河创造的多个历史第一。秦始皇是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乘船航行于运河之上的帝王;隋帝杨广北巡乘坐的“观风行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活动房屋、最早的“房车”;隋代宇文恺营建新都洛阳时建造的“天津桥”,是有文字记载的运河史上第一座桥梁,也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桥梁史上第一座浮桥;后周时期的开封,随着运河经济的发展,历史上首次打破了中国城市布局上坊市分离的格局。
03
第三,绝妙的语言艺术。萧绎《金楼子》称,文章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而该书浪漫多姿的语言艺术恰如萧绎所论。一是文字中充满了蓬勃张力。翻开此书,仅是目录中的10个章节标题一经入眼,就足以让人情摇神荡,浮想联翩。看到“鸿沟时代”“天下大河”,就会感到一幅幅波澜深邃的历史画卷在眼前展开;看到“冲天伟力”“浩荡河山”,就能感受到一股股雄浑的力量在心头激荡;看到“流光溢彩”“绝代风华”,就会感到一幕幕古代中国繁华造极的文化图景在脑海呈现。二是语言表达亦诗亦文,具有散文诗的特征。法国作家波特莱尔认为散文诗“足以适应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该书行文极富音韵美和节奏感,能够给读者以阅读审美和想象。比如:“回望鸿沟,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搅起似马蹄踏过的烟尘。”寥寥数句,就勾勒出历史的厚重、深邃与变迁。再如:“站在盛唐中心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文武大臣,而是长安望春楼下自隋流来的大运河。”浅吟低唱之中,表明大运河在盛唐文化中的地位价值。三是跟随句意顺势嵌入古代诗词佳作,通过表达方式的转换,既避免了阅读疲劳,又丰富了内涵,也有助于理解文意。同时,也彰显出作者对古代诗词的熟稔。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顺随文意进行诗句创作,如在介绍明人文从简《郑州景物图》时,作者赞道:“画作山川层叠,舟楫马蹄,冉冉沃原,意不胜收。画作云气充盈,水天一色,神韵卓约,浑然天成。”
04
第四,精心的出版设计。在《大运千年》的出版过程中,河南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原则。一是精编精校,保证内容准确无误。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出版社邀请多位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审稿,编校人员对书稿涉及的大量史料都利用权威文献进行严格的核对把关。排版设计人员也对图书文字和插图精心设计编排,力求让读者在知识阅读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来自视觉的愉悦。二是封面设计匠心独运,彰显出浓郁的文化韵味。封面以古色古香的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虹桥和运河的生活画卷为背景,融入了著名书法家孟云飞题写的“大运千年”四个大字,字体古朴而有力,既凸显了书籍主题,又增添了书卷气。整个封面设计完美呈现了古运河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三是融合出版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为了更加立体地展示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作者团队为该书的10个章节精心拍摄了相应的视频影像资料,出版社采用融合出版模式,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融为一体,把该书打造成线上“现代纸书”,通过扫描书中每个章节的二维码,便能获取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衍生内容,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更符合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四是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解读作序。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的核心内容和文化价值,著名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先生和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先生在详细阅读书稿后,欣然提笔作序,从不同角度对书稿进行深度解读。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所言:“《大运千年》直面《河渠书》之后中国河渠历史的丰富深刻、广博辽远,用一种新的文化视野观照它们的千年流淌,在宏大叙事中铺展运河的波澜壮阔,凝望历史的大开大合、大红大紫,更以抒情的笔触,掰开一滴运河水,书写饱含其中的大喜大悲、大壮大美,在富有张力、富有节奏的语言叙说中,呈现出运河文明生成、发展、丰富的历史动感,呈现出思辨历史的思想美感。或许,这些就是《大运千年》的价值。”
(作者:孔令刚 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版专业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5年2月7日第2986期第8版。)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