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选编
关注民生实事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设立老旧小区消防安全“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近年来,全国各地老旧小区火灾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市政协委员李海霞建议,探索新型动态管理方式,加大政策激励引导,设立“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正面清单积分较高的,可以探索对自觉自律物业企业的政策奖励,并关联其他政府管理优惠政策,充分体现政府的正面引导作用;负面清单积分较高的,酌情增派力量重点巡查和治理,正负面清单实行动态调整。
设立社区宝宝驿站 促解育儿烦恼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一老一小”关系万家福祉。对标养老服务,“一小”的服务尚不完善,带娃没有去处,缺乏婴幼儿阅读、游戏、手工制作开放场所以及邻里之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的平台,这无形中增加了家庭育儿烦恼和焦虑。
市政协委员张桂勤建议,利用社区、物业、儿童之家、妇女之家、活动室等公共场地资源,由政府办事处、社区购置婴幼儿玩具、图书、手工制作器材、活动器具等建立免费公益的宝宝驿站,招募志愿者或社会专业的育儿机构参与运营,为各社区婴幼儿提供阅读、游戏、手工制作的室内场所,定期开放,让家长带娃有去处,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婴幼儿养育的友好环境。
扩大基层老年教育运动场所供给
随着老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老年人对“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等方面需求愈加突出。
市政协委员李宗峰建议,扩大基层社区老年教育供给,在基层社区推广小规模的老年学堂,每周定期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培训活动,根据老年人兴趣爱好开设声乐、朗诵、戏曲、乐器、摄影、视频拍摄及剪辑等特色课程,更好满足老年人不出远门就能参与学习活动的需求。
市政协委员孙婧、陈曌清建议,丰富运动项目供给,鼓励体育俱乐部、健身工作室开发老年特色项目,设立老年运动创新实验室,政府给予研发补贴,企业参与设计模拟骑行游郑州景点、智能体感游戏等结合本地文化、科技的运动产品,激发老年人参与热情,探索运动与社交、文化融合新路径。
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郑州市目前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代表的新业态企业2000多家、新就业群体40多万人。如何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保证新业态规范运行,更好地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市政协委员汪德峰建议,加大日常监管,指导、督促新业态企业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制度、规则、算法,利用大数据实现动态监管,在订单分配、报酬支付、个人奖惩与工作时间管理等环节上提升透明度;明确规定新业态劳动时长和劳动强度标准,维护劳动者基本休息权益,积极受理、及时处理新就业群体与平台企业的劳动争议;积极推动外卖员、快递员等职业纳入社保体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在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方面给予其市民待遇,消除其后顾之忧。
建设市民园艺绿色驿站
我们正迎来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新时代,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如何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打造精美的园艺场景,实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市政协委员郑锋建议,依托公园广场与社区建设市民园艺绿色驿站。绿色驿站可在公益性前提下,打造“驿站+”模式,比如引进自动售货机、咖啡馆等,或者引入园艺展览、亲子活动等,与一些线上线下运营机构发生联动,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激活周边经济的同时,服务更多市民群众,以经济效益助力绿色驿站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方共赢。绿色驿站可充分挖掘园林园艺的文化价值与艺术美感,打造梦幻的植物景观及花卉文创系列产品等,让园艺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近,有趣又“出片”。
提升中小微企业品牌意识
营造中小微企业壮大空间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小微企业面临着创新发展、人才配置、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困难,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市政协委员寇金康建议,持续营造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加强中小微企业品牌建设,选择有基础、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品牌进行重点培育,从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传播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提升品牌知名度;发挥现代媒体优势,利用多种渠道对中小微优质品牌进行集中推广宣传;搭建平台,鼓励企业 “走出去”;促进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加强国企、央企、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上新文化遗产展馆
做强“黄帝故里”大IP
作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故里景区如何丰富观赏性、沉浸式体验内容,成为吸流引流的大IP?
市政协委员王得华建议,在黄帝故里景区建立中华传统礼仪与服饰展示馆,系统展示中华礼仪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
市政协委员袁进超建议,每个周末在黄帝故里景区举办简易拜祖仪式,在重大节日还原拜祖大典仪式,吸引社会公众、广大旅客到黄帝故里旅游。同时,丰富市场化手段,满足社会团体、广大企业举办拜祖仪式的需求,逐步将黄帝故里景区培育成重大节日、重要时刻海内外华人拜祖的重要平台。
加速顶层设计
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4亿元,同比增长34.9%。郑州作为与西安、横店齐名的“全国短剧三大重地”之一,无论市场规模、作品数量、产业产值均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着优质精品剧集少、城市IP内容稀缺、创作配套设施不全、优秀编导人才短缺等问题。
市政协委员常亮建议,做好“微短剧+文旅”文章,建议郑州文旅部门、文物部门联合本地主流媒体共同成立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小组,以 “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文化品牌为主题,分批次邀请微短剧头部企业开展系列采风创作活动,举办年度“发现郑州文化之美”全国精品微短剧大赛,并通过媒体大力宣传郑州的城市文化IP,借势微短剧发展的东风,创新文化产品供给,释放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将微短剧的拍摄取景优势、流量出圈优势转化为文旅市场优势。
市政协委员靳鑫建议,明确短剧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扶持政策;成立郑州市短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短剧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短剧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短剧内容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短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短剧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人才培训等服务。
加快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城市更新
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更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手段、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市政协委员袁媛建议,探索郑州市轨道交通与城市更新相统筹的实施途径,促进站城空间一体化更新、设施一体化更新、环境一体化更新、交通一体化更新;加强已建成站点周边因轨道交通建设征迁形成的边角地等零星低效用地的梳理工作,引入产出更高的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丰富居民消费、增加政府税收,实现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建设一批便民店、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城市痛点。同时,除必须采用独立用地方式建设的轨道交通设施外,鼓励统筹安排轨道交通设施建筑功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复合设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记者 王战龙 刘盼盼 陈凯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