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的巨轮在波澜壮阔的航程中再次刷新了纪录。
这一年,全国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经济总量站上“新台阶”,而“万亿之城”这一象征着经济实力的“俱乐部”也迎来了新的成员——唐山。至此,中国内地万亿城市的数量达到了27座,这些城市如同璀璨的星辰,点缀在浩瀚的中国经济版图上,以万亿级的GDP总量,挺立潮头,引领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重庆超越广州,唐山“压线”闯进万亿梯队
城市的活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2006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超过万亿元,开启城市经济规模万亿时代,如今全国有27座万亿之城。
它们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宁波、天津、青岛、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济南、合肥、佛山、西安、泉州、南通、东莞、常州、烟台和唐山。
截至目前,2024年万亿城市GDP数据陆续亮相。
其中,上海以5.39万亿元的GDP总量继续领跑,成为中国首个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展现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实力。北京和深圳紧随其后,分别以4.98万亿元和3.68万亿元的GDP稳居全国前三,彰显了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强劲动力。
然而,万亿之城的竞争并非一成不变。重庆以3.22万亿元的GDP超越广州,登榜全国经济第四城;与此同时,凭借去年经济总量增长5.6%的良好表现,唐山“压线”闯进万亿梯队,成为河北省第一个万亿城,以及中国内地第27个万亿GDP城市;郑州经济总量则居第16位。
从上海到唐山,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这些万亿级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支柱,更是区域发展的引擎。
此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达到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
正观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以上万亿之城均实现GDP正增长,其中19城增速跑赢全国。具体来看,泉州以6.5%的GDP增速排在万亿GDP城市首位。
这些万亿之城的经济数据不仅反映了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区域特色,也揭示了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产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消费驱动的转型,万亿之城正在以多元化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深圳重回“外贸第一城”,广州面临工业失速
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凭借其强劲的经济活力和显著的人口聚集效应,一直对行业发展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四城各具特色,共同引领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926.71亿元。其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8%,金融、科技、贸易等服务业是其主要驱动力。
上海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既有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又有金融、航运和对外贸易的全面开花。上海能取得这一成绩,得益于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长三角核心城市,吸引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
北京的GDP总量紧随上海,在2024年达到了4.98万亿元,同比增长5.2%,在万亿俱乐部中排名第二。
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5%,是全国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是北京的核心优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068.8亿元,增长11.0%,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154.2亿元,增长7.6%,二者合计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8.6%,贡献率合计超过六成。
深圳的GDP总量位居第三,第二产业占比高达37.8%,显示出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作为中国的“硅谷”,深圳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外贸同样是带动其2024年经济相对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总量、增量、质量“三量”齐升,在时隔九年之后,深圳重新成为中国内地的“外贸第一城”。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广州的GDP总量位居第五,被重庆反超,增速也只有2.1%。从数据来看,广州的失势,是工业失速的结果。2024全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这表明广州的工业,尤其是汽车产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尽管广州面临汽车产业下滑、房地产市场调整以及传统产业表现疲软等多重挑战,但广州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仍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吸引力。
由此看出,北上广深这些前沿城市的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成为其主要驱动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国际化竞争的压力。
中部四城迈入“万亿俱乐部”,郑州二产增速强劲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4年,中部地区有武汉、长沙、郑州、合肥4个城市迈入了“万亿俱乐部”。
作为中部城市的老大哥,武汉在2024年迈入了“两万亿俱乐部”。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014.96亿元,增长6.1%,在GDP中的占比高达66.4%,显示出武汉服务业的强大活力。
近年来,武汉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光谷科技园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万家,实现三年翻番。
郑州与长沙则你追我赶,长期胶着竞逐第二名。
2024年上半年,郑州反超长沙,一度坐稳“中部第二城”:不过到三季度,长沙再次实现反超。2月7日,长沙公布全年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68.78亿元,同比增长5.0%。而郑州202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32.1亿元,同比增长5.7%。
两城比较,长沙超越郑州,重新跻身全国第15强,而增速略低于郑州。
观察细分指标,郑州增速优势主要贡献在第二产业的增长,全年增加值为5483.1亿元,同比增长8.0%,工业继续担当全市经济的“主引擎”与“压舱石”。
特别是郑州市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汽车制造(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形成增长极;同时,郑州市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培育,产业链完整度得到提升,具体表现在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为郑州的经济提供了强大推力。
合肥这座曾被很多人忽视的城市,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经济、科技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合肥市生产总值(GDP)13507.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
从各项细分指标看,工业是拉动合肥GDP快速增长的关键动能。合肥近年发力招引、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与汽车制造产业无疑是两大支柱。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9%,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5%,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百万辆、达137.6万辆,增长84.5%。
2024年,万亿之城的版图再次扩展,但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数字的增长。这些城市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活力,如何在绿色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统筹:赵柳影
编辑:刘地
![](https://static.zhengguannews.cn/wap/assets/images/logo-copy.png)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