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对于度过了数千个新年的中国人来说,春节在2025年有了新的意蕴。
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马盛德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人类’而非‘世界级’来定义非遗代表作,是站在全人类‘文化共享’的高度看待非遗,这样的视角和高度,完全打破了地区、民族、国家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体现的是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述里,春节被定义为“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迄今为止一至五批)评委、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解释:“春节是中国人对宇宙与生命历程认知下的所进行的社会实践,也是一种文化身份和文化自信的表达。申遗成功是一个重要的标识,让中国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走向世界。”
英歌舞、炮龙节、崇明糕……节日期间,来自祖国各地的同胞向我们展现了来自家乡的非遗年俗,也分享了属于自己的新年时刻。
非遗绝非历史文化的生硬延续。它呈现了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生活旨趣,也体现了世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矢志不渝的追求。每一个普通人的过年方式,或许都是一种非遗传承。
普通人的“英雄舞”
正月里的潮汕,村落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是英歌舞的舞台。
36岁的李毓林来自后溪英歌队,今年是他跳英歌舞的第24个年头。对潮汕人而言,英歌舞是融入血液的热爱与传承。李毓琳说:“我想我会一直坚持到我跳不动为止。”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间称“无武不英歌”,相传英歌舞最初源于清初禁武令,因练武受限,人们便将武术动作巧妙地融入舞蹈之中。
舞者们扮演的角色形象多源于《水浒传》,李逵的豪爽、林冲的英武,这些角色通过舞者刚劲有力的动作,表达驱散邪祟,祈祷一方平安。
“基本上每天下班后晚上都会到基地训练。”李毓林说,英歌队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将英歌舞作为一项爱好,没有工资,大家凭借对英歌舞的热爱聚集在一起。
李毓林白天是普通的上班族,夜里他便成了梁山英雄阮小七。
后溪英歌队的队员们夜晚正在训练
为了扮演好英雄,英歌队的舞者要付出许多努力。李毓林的手上满是伤疤,常常贴满创可贴。许多队员的手指关节因常年训练而变形。
不过,每当表演开始,随着激昂热烈的节奏,整齐划一地舞动起来,李毓林就觉得“一下子沉浸其中”。
“小时候看到英歌舞表演,我会一直跟着跑。”李毓林回想。在当地,孩子们大都会对英歌舞产生兴趣,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免费在当地学习。因此,英歌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潮汕地区得以传承至今。
李毓林所在英歌舞队伍中,表演者最小的年仅6岁,年长的有40多岁。
新一代主力队员中,高中生蔡晋腾是传承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蔡晋腾说,身边的同学几乎都会加入英歌舞的训练。尽管学业繁忙,他们仍会坚持每周六晚长达3小时的训练。他最喜欢表演宋江和曹伟的打法,一招一式都认真揣摩,力求展现出角色的神韵。
自从前年加入了潮南区泗和英歌队,蔡晋腾的社交媒体内容全是关于英歌舞的视频。“英歌就是最好的文案,不是很出色但是很热爱。”他在朋友圈写道。
蔡晋腾和他一起表演英歌舞的朋友们
今年,为了“备战”有特殊意义的非遗中国年,各支英歌队的表演规模和阵势将比往常更加盛大。
1月中旬,刚刚结束上海站表演的后溪英歌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春节紧锣密鼓的排练之中,泗和英歌队也派队员前往重庆等地演出。
“每年我们都会不断对英歌舞的打法和训练进行改进。”李毓林说。为了让英歌舞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队员们会在传统动作基础上,融入一些更具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新元素。
英歌一响,万人空巷。短棒的每一次挥舞,都让水浒英雄更加生动,潮汕人的精神也在这铿锵有力的舞步中代代相传。
舞龙、打鼓和歌声里的年味
每到过年,生活在广西的罗双怡,印象最深的是宾阳县的炮龙节。
正月十一,宾阳县会如期举行炮龙节。炮龙节的主要活动是舞龙,县里的各个街道都会派出舞龙选手,也有属于各自队伍的“龙”。
舞龙开始前,宾阳的老庙里,族里的长者手执鸡头,蘸血来完成“点睛”的开光仪式,“点睛”之后,大家一起出发。舞龙者通常头戴竹帽,不穿上衣,统一穿黄色裤子,腰间系一条红色带子。
围观者立于街道两侧,点燃小鞭炮扔向龙身,如果龙身被点着就代表着好运。舞龙时,游客穿过烟雾和火光去摸龙头,如果摸到,就代表来年吉祥。
宾阳炮龙文化的历史已有千年,是壮汉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晶。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还曾获得过“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
罗双怡第一次围观炮龙节时只有八九岁。整条街道烟雾缭绕,到处弥漫着烟花爆竹的味道,常常容易看不清路。举行炮龙活动的晚上,宾阳县灯火通明,炮竹声经久不息。时至今日,年味满街的画面犹在眼前,耳边似乎还有炮声回荡。
在湘西,另一支队伍也在热火朝天地为春节排练歌舞。
今年1月8日,在湘西吉首市己略乡夯坨村,一场由“湘西深山乐队”主办的村晚热闹开幕。苗歌、竹竿舞、湘西特色舞狮……各类颇具湘西特色的节目在村晚轮番上演。
细雨迷蒙,湘西苗寨古村落的田间,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男男女女们正手牵着手,跳舞唱歌,现场不少观众举起手机,记录下这美好时刻。线上直播间里,有129万网友也在观看这场演出。
湘西深山乐队得名于“夯坨”的苗语之意。乐队创始人龙先宏留着大胡子,被直播间的粉丝们亲切称为“大当家”。作为村晚的主要筹备者,他从一开始就明确了村晚的规矩,不请网红,也不请城里有名的艺术家。
“我想办一台真正属于我们劳动人民的村晚。”龙先宏说。
在这场村晚中,有个节目是农人朗诵,表演者是五十岁以上的农民。他们没读过多少书,文化水平有限。
大家一开始准备节目都有些发怵。100多字的朗诵稿每天都练,有不认识的字就写上标注。节目最终表演的时刻,龙先宏被深深感动,“那种音调来自大山,发自肺腑,是最为淳朴而珍贵的东西”。
在龙先宏所生活的湘西,有许多非遗项目。作为苗族的聚居地,过年代代相传的民俗有杀年猪、打糍粑等。
每年大年初二,苗族人会在吕洞山进行祭祀。祭祀活动常用歌舞、鼓声和各类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感情。苗鼓是鼓舞中的主乐器,也是苗族世代供奉的圣物。时代变迁,湘西苗族鼓舞已不再只是祭祀的专属,春节期间,在德夯苗寨等景区,游客们也能见到鼓舞的身影。
龙先宏组织的村晚里,来自十八洞村的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苗族传统服饰走秀、唱苗歌,展现出湘西文化中颇具代表性的部分。
在云南怒江,59岁的白族大爷开干益正忙着社区节目的歌舞排练。
开干益居住在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和谐社区,这里的搬迁群众来自洛本卓乡、古登乡等5个乡(镇)30个村,有傈僳族、白族、汉族等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
在这个由不同民族群众共同组成的社区里,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下,“非遗年味”更显有趣。大年三十的前一周,社区里每天都举办晚会。
今年1月25日是和谐社区晚会的最后一天。当地居民们表演了很多与非遗有关的节目,像唱摆时、弹起奔。
摆时,是傈僳族民歌的一种类型,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多位老年人,穿着傈僳族服装,伴随声声吟唱,他们摇曳着身体,沉浸在这个颇有民族风味的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现场里。
和谐社区参加文艺表演的居民们,手持乐器“起奔”
起奔则是傈僳族民间古老的弹拨乐器,2017年被列入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平时带头组织大家排练。社区居民愿意参加、喜欢民族文化的都会自愿来参与,老年人居多。”开干益说。作为文艺队的负责人,他带领着邻居们日复一日练习,老人们还学会了不少普通话歌曲。
开干益教老人们唱歌,要从识字开始
舌尖上的非遗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除了歌舞之外,年夜饭桌上的非遗美食也从未缺席。
开干益所在的怒江流域,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有琵琶肉、老窝火腿、漆油鸡、吓拉(怒族语音译,即酒煮漆油鸡,汉语意为砂罐醉鸡)、苞谷稀饭……这其中有超过7种非遗美食。
漆油鸡是出场率最高的菜品,也是很多人来到怒江大峡谷必品尝的菜肴之一。
非遗体现在这道菜的核心配料——漆油的制作工艺里。摘下漆树的果实,在大锅里翻炒搅拌,然后用自制的工具“汁摆”(傈僳语音译)榨取漆油,最后把漆油倒入碗里,冷却凝固后就成了漆油饼。
吓拉则是用漆油、白酒与鸡焖制而成,一般只在重要节日、贵宾到来或婚丧大事时才制作。
“对于怒江人来说,非遗早已融入在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里。”开干益说。
在上海,非遗美食同样是许多人对春节的念想。
每年过年前半个月,王俊芳就开始拜托小姐妹的老公做崇明糕。等到快过年,做崇明糕的人多了,就忙不过来了。
虽说是糕,崇明糕却并不是纯糯米制品。十斤崇明糕,一般是八斤糯米掺两斤大米,配料还有糖、葡萄干、核桃、红枣、芝麻……
崇明糕制作工序并不简单。第一步是要把所有的米都淘洗干净,再放到洗衣机里脱水,然后才能原料将这些米打磨成细粉。随后才正式进入制作阶段。
每年,王俊芳都会把新鲜出炉的崇明糕分切好送给亲戚朋友。她觉得,这是年味,更是情谊。
2013年4月,崇明糕制作技艺被崇明县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原崇明县文广影视局认定陆永飞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陆永飞在崇明经营的“崇明陆记”糕点店是从陆永飞爷爷那辈创办的。这些年来,每当有游客向他请教崇明糕寓意时,他总要从头说起:历朝的《崇明县志・风俗卷》中,便有“元旦燃爆竹,啖年糕”,崇明糕的“糕”与“高” 谐音,寓意“步步升高”。
相传古时崇明岛中部常遭自然灾害,庄稼收成差,有位江南嫁来的姑娘,在年关前按娘家 “廿四夜” 祭灶习俗,用米粉加糖、红枣、赤豆等做糕点祭灶神,此后崇明岛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习俗便流传下来。
32岁那年,陆永飞成为崇明糕制作手艺的接班人。今年已是第29年。2006年4月,陆永飞第一回受邀参加长三角乡土小吃会展,第一天卖出三四千份,他感到惊喜:“崇明糕受到各地认可”。
如今,陆永飞的女儿已经30多岁,她一边工作,一边主动向父亲学习崇明糕制作手艺。从配比、磨粉、拌粉、醒粉、蒸糕、绳子切糕,陆永飞手把手全流程地教会了女儿,令这一手艺得以传承。
陆永飞记得,自己的客人有不少远在西藏、新疆、成都、昆明。他们当年曾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后来上山下乡,去祖国各地参与建设,现在大部分都到了80多岁的年纪。
“这些客人无论在哪,都会托亲戚来找我。糕点里是乡愁啊,是他们回忆里小时候的味道。”陆永飞说。
崇明糕制作过程中
顾洪斌是崇明糕品牌“顾伯伯”创始人之一。他觉得,崇明糕既带来了年味,又带来了收入。
2019年,顾洪斌牵头37个村民小组,成立了股份制合作社。2020年,合作社大约做了2万个崇明糕,年底第一场分红,百分之五十的创收来自崇明糕。收入上来了,大家也更有动力保护传统味道。
“看到做糕了,就知道过年了。”顾洪斌的童年记忆里,一家人总是在年前做糕。糕很大很重,需要切几个小时。
现在,顾洪斌再做糕配料上遵循传统,也在形状、体积、品种进行改良。他将圆糕改为方糕,切出来方方正正,避免圆糕切下去多浪费。体积上改小,现在的商品最大三斤半,最小一斤半,便于携带与分享,让客人能带回家给家人尝尝。
重新温习春节的丰富内涵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春节文化传统各不相同,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正体现于此。
“中国春节能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就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文化心态和价值本身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贡献。”陈勤建说。
在他看来,应该尽可能多地保留春节传统的差异化,秉持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心态和理念。“同样是过小年,南北方小年的日期也是不同的。除旧迎新、祈福团圆等主题核心内容是相同的。”
中国人的春节,也是世界的春节。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同样成为促进人们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有效途径。
“春节作为各族民众辞旧迎新、祈福纳祥、集体欢庆新年生活的中国式表达,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整体上提升了遗产的可见度,不仅体现中国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也让更多的人了解春节,达到‘文化共享’的目的。”马盛德说。
马盛德曾参与我国多个非遗项目“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这其中包括“古琴艺术”“太极拳”“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等。2016年11月,他任中国申遗代表团团长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1次常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二十四节气”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春节,有一个宏观的意义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认知。“上万年的农耕实践,带来的对自然与社会的认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农时农事体系。”陈勤建说。在他看来,中国人对于生活时间的节奏、人与宇宙之间的节奏的理解最直接体现是农历年及其补充——二十四节气。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表述中,春节是“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指的不仅仅是节日庆祝活动,还涉及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观念——即中国人对“一年”,以及人们参与相应社会活动的理解。
重新审视和温习春节的丰富内涵,需要明确它的原初价值。有些人对春节的认识已变成“除夕吃顿年夜饭”,而除夕作为除旧迎新的特定节日,更多指涉岁时季节更替的关节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协调相处的多重实践活动。
古代中国人从腊月开始就进行一系列活动,曾有清代文人记录过腊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共有87项礼仪习俗活动。
时至今日,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些春节相关的活动逐渐发生改变,但非遗的内核仍然熠熠生辉,在保有传统的同时,也需要适应新的受众和传播环境。
有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模仿,更是一种系统性的活态传承。非遗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文物,而应当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儿时曾在江南古镇上生活的陈勤建记得,邻里街坊大多都会传统乐器,笛声、琵琶声、江南丝竹声阵阵不绝。夏天乘凉时,乐声时高时低,乐器成了邻里之间的情感沟通的方式,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非遗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生活审美与趣味息息相关。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也绝非局限于某一个文化的制作和工艺。只有理解非遗的核心理念,抓住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才能让外在的形式与时俱进。”陈勤建说。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过好一个有“年味”的年,就是在传承非遗。在代代相传的年俗,日复一日的生活里,非遗的意义才能拥有蓬勃持续的生命力。
(来源 上观新闻)
编辑:刘鸿桥
统筹: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