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一团面,万物心中见。在陈氏面塑传承人陈道勇手中,普通的面团经过一揉、一搓、一挑、一剪,便被赋予了神奇的生命力。
“今年是蛇年,捏个蛇来应应景。”陈道勇一边捏制,一边讲解,“捏蛇时,需让蛇尾卷曲,寓意日进斗金、家财万贯,因为在古代,人们常用绳索串起铜钱,再打结以防遗失。”
他手中的面塑小蛇,尾巴翘起,憨态可掬,细节刻画也尤为精妙。即使亲眼所见,也很难相信,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作品,仅需短短数分钟就能制作完成。
“我们陈氏面塑的技法规格分为三个层次:挑担随手、骨肉成型、素彩合一。随手捏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快。”如陈道勇所说,陈氏面塑也叫陈氏面人,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传承历史,并于2019年被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陈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陈道勇近期还受邀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过年——春节主题展”现场,向全国观众演绎这项古老而精湛的手工技艺。
近两百年家族传承
陈氏面塑还有独家秘笈
手握面团悟在心,世上万物均有魂;捏文提笔安天下,塑武骑马定乾坤。
面塑,这一源自中国的古老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且在全国各地均有传承。清末民初的北京城,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泥人有一张,面人郎陈汤。剪是张小泉,刀是王麻钢。”其中的“面人郎陈汤”,指的是郎、陈、汤三个艺人家族,而陈氏家族,正是陈道勇所属的那一脉。
“陈氏面塑到我已经是第五代。始祖陈长松,祖籍在河南原阳,后来北上闯荡。他在一家店铺做工时,不慎弄坏了主人的茶碗,害怕地逃跑了。在街头,偶遇手艺人李好年捏面人,一站就是一整天。李先生见他诚恳,便掏出两枚铜钱让他买饼吃,并告诫他学艺先修德。六年后,陈长松带着那两枚未舍得花的铜钱归来,正式拜李先生为师,学习面塑。这就是陈氏面塑铜钱学艺的故事。”
谈及陈氏面塑的过往,陈道勇将两百年的家族历史娓娓道来。他自幼跟随三祖父陈立成学艺,深得真传,真正是“门里出身,自会三分”。
据他介绍,陈氏面塑有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从材料选择、面方配置,到比例结构、手法技巧,均详细记录在家传的《塑谱》之中。陈道勇学捏面人,也是从这本“独家秘笈”开始。
“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揉搓推捏,折叠包贴,挤压碾滚,挑扎拨切,分接添洗,画描染色……共有32种技法。老一辈人天天琢磨这些,要求极高。不把这些研究透,学到最后也只是皮毛而已。”陈道勇感慨道。
陈氏面塑以小麦面粉、糯米粉、江米面、红薯淀粉等为主要原料,复杂的面塑作品从和面到捏制,有数十道工序,且全部由手工完成。单是面团的制作过程就相当烦琐,连发面醒面的季节都需严格把控。经过五六年的发酵,面团才能达到最佳的柔韧性和可塑性。
“用这种面团做出来的面塑,放上几十上百年,都不会皴裂或者塌架子。我们老家保存着光绪年间的面塑,不裂、不蛀、不腐,色彩也仍旧鲜艳,这就是最好的证明。”陈道勇难掩自豪。
手里一团面,万物心中见
心手合一才能“信手拈来”
“以往的面塑艺人,常年挑担提盒,手摇货郎鼓,边走边唱边讲。”陈道勇称,陈氏《塑谱》不仅详细记载了面塑的制作技艺,还收录了诸多昔日走街串巷的叫卖唱词。
“有的是三国战将猛马超,排兵布阵诸葛好,长坂坡前梦赵云,张飞喝断当阳桥……”吟唱起这段唱词,陈道勇神采飞扬。
他举例说,捏老虎时要唱:“头赛柳斗毛色黄,尾巴一拧赛杆枪;四个虎蹄碗口大,两眼一动分阴阳。龇龇虎牙嗷嗷叫,双耳竖立在两旁;纹路头上一个字,三道横来一竖长。昔日救过汉高祖,刘秀授它兽中王……”
“后面还有一句‘小老虎咱捏好,五个铜钱不能少’,这就叫挑担随手。旧时候,面人手艺人走街串巷,随手捏制的面人相对简单,价格也不贵。”陈道勇解释说。
除了“挑担随手”,陈氏面塑还有两个进阶层次,分别为“骨肉成型”“素彩合一”。前者注重细节刻画,多用于需要表现丝毛、薄翼、羽线、须发、鳞甲等细节的中小型作品上,但主要材质还是本色面团。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骨架成型后进行描金烫银,以及色差、饱和度、对比度的精细刻画,使作品达到高端工艺品的水平。
“面塑取材广泛,历史人物、传统生肖、花鸟虫鱼、快速肖像等皆可入塑,极具灵活性。我制作的面塑作品,最大的有两三米高,最小的能在花生壳内完成。但做面塑有个说法叫‘心捏形捏’,手里一团面,万物心中见。这需要熟能生巧,达到心手合一的程度。”陈道勇如是说。
在他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一副对联,上书:“手捏面团似简非凡,心塑万物神韵百变。”正如此联所言,陈道勇手中的面团,片刻间便能化腐朽为神奇。无论是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麒麟,还是自然景观中的山川湖海,他都能“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其作品常年在郑州非遗展馆展示,深受面塑收藏爱好者喜爱,还曾亮相2024年费城花展,让外国友人感受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
让非遗文化的种子
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落地生根
多年来,陈道勇一直专注于陈氏面塑的传承和推广,带着他的面塑技艺走进大中小学,进行现场教学与示范,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年轻一代的心中落地生根。
“教孩子们面塑,不仅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专注力,还能让他们通过这门手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人物和故事典故,很有意义。”陈道勇说。
2019年,陈道勇在老家原阳县陡门乡徐庄村建起了一座小型陈氏面人民俗文化非遗馆,展出先人遗留下来的面塑作品。一尊高达三米多的关公面塑,威风凛凛,气势恢宏;最小的微雕作品不足五公分,却精致细腻,纤毫毕现。更多的是一尺左右的历史舞台人物面塑,他们或持长矛大刀,或披宝剑利刃,或手捧书卷沉思,或咏叹高歌,形态万千,栩栩如生。
此外,非遗馆内还陈列着陈氏祖上传下来的各种制作面人的工具与物件,包括刀具、剪刀、瓶子、盒子等,以及那些破旧却异常珍贵的图谱口诀、两头镶着锐利铁皮的扁担、刻着诗文的面箱等旧物。它们,见证了陈氏面塑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
“李好年先生赠予家祖的那两枚铜钱,也保存在馆中。一枚是当时的原物,另一枚因遗失而后来补配。这两枚铜钱代表着技艺的传承,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以德为本,厚德载物。”
这些年,陈道勇将陈氏面塑从老家原阳带到郑州,再带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他说:“热爱这门艺术,就要把自己的技艺传承好。我们几代下来,虽然生活平平淡淡,但我觉得这份对技艺的执着精神,还是值得我们传承下去的。有些东西一旦放下,就再也没有了。”
如今,陈道勇正着手撰写《陈氏面人》一书,希望将自己的面塑技艺与家族传承的宝贵经验记录下来,为后人提供参考。
“未来,我还想建一个规模更大的艺术展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面塑。”怀揣着这样的梦想,陈道勇继续他的面塑人生,用灵动双手创造着更多艺术奇迹……
(正观新闻记者 张晓璐/文 刘亚茹 李梦丹/视频 受访者供图)
统筹:梁冰
编辑:刘鸿桥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