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分子考古实验室签订科研项目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将针对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仰韶文化先民遗骸样本,开展人群遗传溯源、体质鉴定和面貌复原等多项综合性研究。
签约仪式结束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后杜盼新在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古DNA研究与黄河流域人群溯源”学术讲座。讲座围绕其新近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新时期以来山东地区人群的遗传史》的研究工作,结合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材料、方法,重建了近6000年来山东的人群遗传历史,以科技考古手段描述了中华民族“血脉”融合的动态过程。
该研究成果显示,尽管现有的研究还存在样本密度不够等缺陷,却非常清晰,即古代山东人和中原人群存在着密切的血源交流,大汶口文化时期部分遗址“黄河中游农业祖先成分占比100%”则是一项铁证,也就是说,这些遗址的主人,是从黄河中游地区过来的仰韶文化移民。同时,古代山东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可能不是单向的,即不仅是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祖先到东部海岱地区,也可能包括海岱地区人群到黄河中游地区,是一种双向流动,在考古文化上能清晰地看到这种迹象。但遗憾的是,当前对中原地区的古代人还缺乏关键样本,否则证据链就可以实现最后“闭环”了,这也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分子考古实验室与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开展“合作研究”的意义之所在——希望通过对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仰韶文化先民遗骸的古DNA研究来实现最后的“闭环”。
记者 姚辉常 文/图
统筹:陈静
编辑:黄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