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雨中村戏”认识了范胜男和她的安阳青年豫剧团。
“这么大雨戏还能开吗?”
“咋不能行,一会就开始。”
风声、雨声、戏腔声。河南巩义丁沟村,舞台下,坐满带着自家板凳的观众,村路上,各种电动车、三轮车排出百米长。台上戏腔铿锵,台下暴雨倾盆,观众身披雨衣、脚踩砖头,有的赶了十几里路,带上一天的干粮,只为看上一场过瘾的“村戏”。
藏在河南人DNA里的戏曲因子被唤醒,看戏热情随之引燃。
这是安阳青年豫剧团演出现场的一天,也是她们12年来演出现场的每一天,这个基本由“90后”演员组成的民营剧团,扛过剧团初创的艰难,到自负盈亏,却又遇疫情冲击。
从线下唱到线上,又从线上唱回基层老百姓中,她们披星戴月,穿梭巷落,送戏入村。
“不管刮风下雨、酷热寒冬,看着戏迷带着饭,骑着三轮车,跑二三十里路来看你演出,你就知道,你为了什么而唱。”
“我的热爱我的团”
豫剧,是刻在每个河南人DNA里的旋律。
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豫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人民群众的情感记忆,“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这样的唱戏盛景,几乎在每个河南人的儿时都有过出现,随手翻开一页,都是数不尽的文化宝藏。
范胜男就成长在这片唱腔浓郁的土地上。她尚未出生时,母亲便时常在家里播放豫剧的唱段,或许是那时的熏陶,她1岁时就能咿咿呀呀地唱出几句戏腔,待再长大一些,她经常背着大人将家里的毛巾、床单裹在身上,当戏服的水袖对着镜子比划。读小学时,面对那些背不出来的课文,只要编成唱段,用豫剧的小调调唱出来,范胜男就能顺利背下来。
怀着这种“与生俱来”的热爱,10岁时,范胜男考入了一家专业戏校,也是在这一年,她登上了《梨园春》的舞台并拿下擂主,14岁时,范胜男已经正式登台演出,后拜在著名豫剧大师门下,成为崔派第四代传人。
崔派经典剧目《秦香莲后传》《对花枪》,是范胜男的拿手好戏。她自小扮青衣和老旦,年龄反差极大,却演得很自然,经常有观众听说台上的老太太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演的,都表示不相信,非得到后台看两眼,“我觉得挺有成就感的,也很喜欢演这种有年龄反差的角色。”
《梨园春》节目截图
范胜男学习刻苦,还极具天赋,20岁之前,她的戏曲生涯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由于“个子不高”,国营的专业剧团来学校挑人时,她总被淘汰。
她不甘心,也渴望更大的舞台,为了实现儿时对母亲“我一定要给你争口气,让大家都知道,河南有个唱戏的妞叫范胜男”的承诺,范胜男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带着父母的无条件支持,到处登门拜访、挨家挨户地发传单,终于招到了40多名演员,在半年后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剧团。
剧团初创办时,演员们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这也招来了许多质疑,“每次别人问谁是团长,我都会收获一个不屑一顾的表情。”但这并未让范胜男退缩,“我就是想让大家看到,不仅是老师们在唱戏、在传承,我们年轻人,同样能唱好戏!”
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是孕育滋生豫剧的沃土和根脉,自宋金元杂剧、明清传奇到梆子腔的蓬勃兴起,豫剧经历漫长坎坷的岁月最终蝉蜕成熟。 “一部豫剧史,半部中国戏剧史”,在河南豫剧剧团演出市场稳定、饱和的情况下,新创立的剧团如何脱颖而出、争得一席之地,成为最重要的生存问题。
范胜男最先要面对的,就是演出资源困境,“我们剧团一开始就有30多人,把戏都排好了,服装道具也全部就位,但是接不到演出”。虽然当时的她已小有名气,经常上电视,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是这个新的剧团人们还很陌生。
也正是因为这样,剧团格外珍惜难得的演出机会,认真唱好每一场戏。无论是婚丧嫁娶、祝寿祈福、还是集市庙会,每接到一场演出,范胜男都会组织团员认真排练,反复检查戏服和道具,做好每个演出细节,剧团的口碑在这样日复一日的认真中逐渐打响,有些村子看完她们的演出,直接就敲定了第二年的合作。
她带着剧团在河南走村串巷,一场接一场的大戏唱下来,唱出了名气,也唱来了观众的尊重,“我们经常遇到一些热心的观众,给我们送东西。”她们收到过乡亲们送的鸡鸭、蔬菜等土特产,村民们的热情让范胜男和演员们备受鼓舞。
如今,这个曾不被看好的“青年剧团”已经走出河南,脚步遍及山西、河北、安徽,将豫剧的声音传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把大戏“搬进”直播间
范胜男创办的青年剧团如今已经壮大到56人,仅2023年,剧团就“送戏入村”600多场,多在河南周边村镇,婚丧嫁娶、集市、庙会对她们来说都是机会,每场演出平均有几百人观看,尤其是逢年过节的乡村演出舞台,虽然地方不大,却往往座无虚席,甚至相邻几个村的村民也都纷纷赶来。
一场戏还未开始,舞台下、田埂上、有时甚至房顶上都站满了人,大家都自发带着小板凳,开着小三轮,有时遇到恶劣天气,观众哪怕是打着伞或是躲在墙根下,也要看完她们的表演。
剧团工作节奏与村民“春种秋收”的习惯几乎一致,从夏天开始,到第二年春天收完麦子时结束,农忙时休养生息,农闲时便步入田间地头,搭起台子唱戏。
在河南,这样“自负盈亏”的民营豫剧团有上千家,几乎每家都面临过“没饭吃”的现实难题。
疫情来临,线下演出几乎全停,范胜男的剧团陷入困境,成员们不得不各寻出路,最难的时候,剧团几乎处于半解散状态。
她不愿意看到自己一手创建的剧团如今七零八落的场面,为了挣钱,范胜男学着其他戏曲演员,开始在抖音尝试直播,一个人面对着镜头去唱大戏,唱了15年戏的范胜男,竟然感受到了14岁第一次登台时的紧张。她看不到任何一个观众,但又感觉屏幕里坐满了观众,这种感觉很新奇,也充满了未知。
她原本怀着忐忑的心情,没想到效果却出奇地好,第一次直播,就有七八百人观看,渐渐地,观看人员达到了1000、3000、5000……每天晚上,最高能拿到几百元的收入。
以前去线下看演出的戏迷,听说剧团又开始唱戏了,奔走相告,涌进直播间。也有一些原本不听戏曲但被直播吸引而来的年轻人,开始“入坑”豫剧。
这让她看到了剧团“活过来”的转机,范胜男挨个打电话招回旧成员。2021年10月1日,在范胜男老家堂屋内,一方小小的镜头将这帮人再次聚集起来,她们将戏台子搬进直播间,对着摄像机演出,粉丝网友成了新的戏迷,直播打赏也成为电子“戏票”。
范胜男不愿意一直靠着粉丝刷礼物营生,想要靠直播带货养活剧团,但第一场尝试就给了她当头一击——粉丝从2万多人一下掉到181人,直播间的评论区,充满了观众的质疑,甚至还有对演员的人身攻击。
“戏一开场,就一定要唱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剧团的演员一边流泪,一边唱完了那场《打金枝》。范胜男领着大家抗住了质疑声,她言辞恳切,“我们要先生存下来,有演出才有收入,才能养活自己,才能给大家好好唱戏。”
这场直播后,剧团“人气噌地一下起来了。”
如今,范胜男安阳青年豫剧团的账号已积累了50余万的粉丝,这种将“大戏带入直播间”的举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并喜欢上了戏剧,剧团也收获了一批年轻的“铁杆戏迷”。
舞台上锣鼓铿锵、好戏不断时,范胜男也没有停止线上直播,只要条件允许,她们都会在舞台一侧架起五六台手机,将演出同步直播到线上。
为老百姓唱戏 生生不息
剧团演出恢复后,范胜男又回到了最熟悉的地方。她们辗转于各地的乡镇村庄,基本每天三场连轴转。戏多的时候,几辆卡车载着演员、铺盖和道具箱子,演完一站直奔下一站,有时一天的行程达到几百上千公里,中间几乎来不及休息补给,就要去搭台、排练、化妆、换衣服。
下乡演出时,许多村里的住宿条件不好,剧团只能搭帐篷或者打地铺,就地躺下就是一晚,每个夜晚,她们总是在聊戏——聊武戏怎么“摔”出新意,聊一个手势怎么更出感情……晚上,在各自的帐篷里,有人回看当天的直播,有人听着豫剧入睡。
“苦是真的苦,累也是真的累,但相比没有戏唱的时候,这种日子对我们来说,很充实,很幸福。”
一些戏迷会给剧团送来食物或日用品,更有一些家离得比较远的戏迷,为了能够看完接连几天的演出,直接带上自己的被褥,睡在水泥舞台上,剧团演出几天,他们就在现场待上几天。
“把大戏送入直播间”也给青年戏迷提供了观看和传播豫剧的渠道,直播间里的很多戏迷每天主动蹲在直播间为剧团提供服务,为新进来的观众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位年轻戏迷甚至加入了剧团,“他本身不是戏曲演员,在网上关注了我们,后来成为了线下的团员。”
范胜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来自河南巩义的粉丝。这位粉丝本身就是一个资深戏迷,在得知安阳青年豫剧团当时的经营状况后,每年都会在剧团的演出淡季,邀请剧团到他的家乡去演出半个月。
“他可能是觉得做这行不容易,也了解到我们的故事,再则就是觉得这帮年轻人一直在坚持自己的舞台梦想,所以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帮助。”
还有一次在山西演出时,一位大爷到后台找到范胜男,说在抖音直播间关注她们很久了,“我特别开心,骑了几十公里的电动车来看你们演出。”过了一会,大爷有点不好意思又神秘地对她说,“明天我还会来,我给你带一点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范胜男就看到那位大爷坐在舞台下边,手里拎着一个大矿泉水瓶,“家里条件不好,没什么东西能送的,这是自家酿的山西陈醋,带给你们尝一尝,你一定要收下。”
这让她无比感动,“或许这瓶醋值不了多少钱,但对我来说,它代表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观众对剧团的喜爱和期待。”范胜男想到,曾有人问她想不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剧场,登上更大的舞台,也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干脆只做直播,不用风餐露宿多好。
“我承认,我都想过,但每回到村子里演出,看到那些朴实的农村老百姓和他们的热情、期盼,我就觉得,我应该去村里演出。”
戏曲的立身之本在基层,范胜男始终这样认为。入行20余年,她觉得现在的自己,和那个在洗手间的镜子前用毛巾做水袖的女孩仍旧怀着相同的情感与热爱。
“豫剧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这一辈子只会做、也只能做好一件事,就是唱戏。”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王晨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