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河南省文旅厅公布30个“老家河南”网红打卡地名单,禹州神垕古镇凭借千年钧瓷文化与沉浸式文旅体验强势入围。这座曾以“十窑九不成”闻名的瓷都,在短视频时代实现华丽转身:2024年接待游客230万人次,2025年“五一”单日客流突破10万,5天创下40.83万人次新高。
当“流量狂欢”遇上“文化坚守”,神垕古镇如何走出一条“以瓷为媒、以文兴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窑变之魅:
千年技艺铸就“顶流”基因
“泥坯入窑时明明一样,出窑却色彩万千,这种‘天人共铸’的奇迹,比视频里震撼百倍!”湖北游客李先生在钧瓷开窑仪式现场感叹。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独步天下,釉色如云霞流转、夕阳浸染,被赞“黄金有价钧无价”。
神垕古镇的窑火已燃烧四千年。夏商时期,先民在此农耕冶陶;唐代,多彩花瓷与钧瓷名扬天下;宋徽宗年间,钧瓷成为“宫廷御用珍品”,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古人诗云:“七十二座窑,烟火遮边天。客商满地走,日进斗金钱。”漫步青石板老街,明清古建筑群鳞次栉比,石雕、砖雕、木雕精妙绝伦,仿佛穿越时空的“活态博物馆”。
在神垕古镇,游客可亲身体验拉坯、施釉、烧制等传统工艺,感受“十窑九不成”的艰辛与匠人对完美的执着追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说:“钧瓷是活着的文化,窑变即创新,每一件都是孤品。”
创新破圈:
传统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85后”牙医任晓飞跨界烧瓷,将江西婺源油菜花海“封入”紫光釉茶具,通过电商直播撬动70%线上销售额,让钧瓷从“庙堂之高”走入“烟火人间”。“传统不是复制,而是用当代语言重构。”任晓飞说,钧瓷的发展也需要求新求变。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的传承离不开匠人的传承与创新。孔相卿等一批钧瓷大师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革新窑炉、创新理念,将钧瓷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开发出茶器、花器等实用艺术品,让传统工艺走进日常生活。除此之外,钧瓷也正在被一拨青年创客们逐步带火“破圈”,让钧瓷在守正创新中与时代接轨,与时尚融合。
钧瓷的创新不仅在产品的创新,更表现在模态的创新。神垕镇槐树湾村就是最生动的诠释。这个曾经破败的小山村,通过发展“创客基地”,目前已吸引全国34户陶艺家入驻,形成“钧瓷烧制+乡村旅游+研学教育”产业链,带动钧瓷产业发展,带动周边村民致富。目前,神垕古镇已打造省级研学旅游实践基地18家,开发课程200多节,年接待研学团队6000多个,人数达40万人次......
如今,禹州拥有钧瓷企业200余家,年产值26亿元,2.8万从业者中不乏6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们用双手托起钧瓷的“破圈”之路。如此巨大的从业群体,让钧瓷的“破圈”之旅仍在持续。
品牌赋能:
从“卖瓷器”到“卖文化”
“要让这座‘活着的古镇’从‘流量爆款’蜕变为‘文化常青树’,关键在于握紧三条文化命脉:一是以钧瓷为魂的技艺传承链,二是以老街为脉的空间记忆体,三是以窑变精神为核的创新基因库。”神垕古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的神垕镇,依托古镇风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陶瓷生产、古玩市场等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形成集景区观光、深度体验、艺术采风和研学为一体的主题文化旅游良性生态,走上了一条“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活跃地方经济”的特色道路。
神垕古镇的文旅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联动”。该镇以钧瓷文化为核心,打造“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精品线路:一日游聚焦古镇核心区,体验拉坯、开窑、逛古玩集市;两日游延伸至周边乡村,参与槐花宴、农耕体验;三日游联动许昌三国文化、登封少林文化,形成“钧瓷+三国+武术”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目前,禹州市政府已连续举办十二届钧瓷文化旅游节,打造“中国钧瓷之都”IP,获评“钧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神垕镇正全力打造集文化研讨、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级特色小镇,让千年窑火在新时代持续升温。
从国礼重器到研学市集,从窑变奇迹到文旅融合,神垕古镇的崛起印证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这里,每一片瓷片都承载着文化基因,每一次开窑都是文明延续的脉搏。当“流量”沉淀为“留量”,当“网红”蜕变为“长红”,神垕古镇正以钧瓷为笔,书写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河南答卷。
(来源:精彩禹州 作者:张文君)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