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明确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不再对选手创新作品进行评价,对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违规问题实行一票否决制。(1月17日《北京青年报》)
明确不再接受15岁以下少年儿童参赛,是对青少年教育、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一般而言,15岁以下青少年,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认知水平、逻辑思维及实验技能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独立承担科技创新项目。
然而,由于科技创新大赛大多含金量高,又常常被认为与学生择校、升学挂钩,部分学生和家长就把竞赛成绩看得非常重。而为了获得优异成绩,他们便开始不择手段,对创新作品弄虚作假、他人过度参与、移花接木等,甚至还催生出相关灰色产业链。这不仅有违竞赛公平公正,也于无形中让青少年形成功利心态。科创赛事创办至今,俨然已经变了味。
事实上,竞赛成绩并不能为学生择校、升学增光添彩。教育部明确规定,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个人和相关机构就是利用教育信息差,以及学生、家长焦虑心理,夸大竞赛成绩的升学作用,牟取不当利益。殊不知,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诈骗。
正因如此,《实施办法》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以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对功利导向进行纠偏。比如,参赛对象上,重点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评价机制上,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
《实施办法》出台,无疑是及时且正确的。这既是呵护青少年自然成长、避免拔苗助长的明智之举,也有助于引导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加理性地看待赛事,捍卫赛事严肃与公平。
与此同时,也希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此次改革,引起其他各层级赛事重视与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相应规则,让比赛回归原始目的。
科技创新大赛,就应该以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为目的,这一点无论在何时都不该变。至于那些变了味儿的科创竞赛,也该对其踩踩刹车了。(正观评论员 任思凝)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韩静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