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大梁走在前

开创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六看郑州】系列报道

呵护,让“母亲河”焕发新光彩

惠济区保合寨,“千里金堤、始于足下”的标志石高高矗立,这里是千里黄河大堤“零公里”处。从此处向东,黄河大堤固若金汤,智能石头、远程会商系统等给黄河防汛插上“科技翅膀”,守护着黄河滔滔东流。这是黄河之安。

荥阳市桃花峪,站在黄河中下游分界碑上,西看绵绵邙岭绿意盎然,大河枕绿而流;东看一马平川,沿黄生态廊道绿树成荫,如一条“绿色飘带”伴随黄河东去。这是黄河之绿。

近日,数百只野生鸬鹚在黄河中牟段聚集越冬,叫声此起彼伏,如灵动的音符,尽显黄河生态之美(资料图片)。 马健 摄

中牟县狼城岗,天高水阔,蓝天白云,黄河之上万鸟齐飞,鸬鹚、豆雁、灰鹤、绿头鸭、赤麻鸭……各种鸟儿聚集,或浮游河面,或觅食水中,或高飞天空,或起舞沙洲,一派生机勃勃。这是黄河之美。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

五年多来,郑州市牢记嘱托、深入谋划,迅速推进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保障黄河安澜,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谱写了呵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的郑州篇章。

强化顶层设计 谋定战略新蓝图

五年来,郑州市持续强化顶层设计,不断完善规划方案体系,科学谋定黄河战略落实“新蓝图”。

编制了核心示范区总体发展规划和起步区建设方案,划定了核心示范区范围,明确了“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三大功能定位。

配套编制了“十四五”实施方案,以及生态综合治理、防洪与水资源、文化博物旅游等N个专项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初步构建了“1+1+1+N”的规划方案体系。

聚焦生态环保、黄河安澜、产业转型、创新驱动、黄河文化等领域,谋划建立了1500多个、总投资超万亿元的重大项目库。5年来共实施300多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0多亿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初见成效,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持续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GDP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达到0.223吨标准煤,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五年来,我市坚持“四水四定”,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积极树立节水型城市“新标杆”。黄河干流取水量由2019年的4.18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1.79亿立方米。

积极传承黄河文化、弘扬黄河精神,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2023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来自世界各大河流域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

筑牢防洪体系 守护“母亲河”

走在郑州黄河马渡下延102号坝,河水滔滔、长堤巍巍。堤坝之下的石头堆里藏着一个个“小侦察兵”——智能石头,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对黄河堤坝的根石状态进行监测。根石一旦发生异常,智能石头会第一时间发出预警。

荥阳市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碑。马健 摄

智能石头、坝岸监测系统、超声波自记水位计、无人机等组成的郑州黄河信息化系统,为黄河防汛插上了“科技翅膀”,为黄河岁岁安澜加上了科技保障。

筑牢黄河防洪工程是防御黄河洪水的重要屏障。近年来,我市完成13处控导工程长达9公里的上延和下续,黄河主流进一步得到归顺。强化工程日常管理养护,黄河郑州段19处防洪工程通过水利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为迎战大洪水奠定了坚实工程基础;积极探索黄河郑州段防洪工程现代化提升,开展前瞻性堤防加固措施研究,明确提出了系统性的工程防护措施;重构全市应急指挥体系,构建防洪“五预”系统,防洪标准已提升到主城区200年一遇、内涝治理100年一遇、雨水泵站50年一遇。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市进一步强化“预报、预警、预案、预演”四预措施,修订、完善郑州黄河防汛应急预案、防洪预案、滩区蓄滞洪运用预案等各类预案115项。定期开展三级行政首长培训,落实群防队伍3.38万人,巡堤查险和抢险实行网格化管理,细化责任制至“最后一米”。五年来,共启动14次防洪运行机制、8次全员岗位责任制,成功应对13次编号洪水、抢护险情700余坝次,其中包括2021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黄河秋汛洪水,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

绿色低碳发展 复苏“生态河”

站在岸边望去,黄河上空蓝天白云,黄河岸边林丰草茂,黄河之上万鸟翔集,黄河之水静美东流,一条水优景美的“生态河”重现我们眼前。

五年多来,我市坚持综合施策,扎实开展黄河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持续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GDP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美丽郑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清四乱”专项整治行动,建成黄河郑州段数字化生态保护监测平台,实现沿黄环境治理常态长效。2020年以来,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黄河郑州段“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同时坚持“三滩分治”,系统推进邙岭森林生态、低滩湿地生态、中高滩休闲生态“三大生态保护”工程,生态绿化提升4.9万亩、造林绿化2.4万亩、修复湿地1万余亩。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231天,比2023年增加5天。2024年,我市谋划实施“净水入黄”工程项目20个,黄河干流水质连续5年达到Ⅱ类标准。

加强保护治理 打造“幸福河”

深冬时节,天气清冷,万物沉寂,郑州黄河上下却是一片美丽热闹。黄河之上聚集了成千上万只来此越冬的候鸟,黄河岸边美景如画的生态廊道上经常游人如织。鸟集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河”静静流淌在城市边。

沿黄生态廊道成绩斐然。目前共建成骑行道76.5公里、步行道36公里,栽植乔灌木7.84万株、草花地被239.23万平方米,铺设园路9.4万平方米,建设驿站23座,建成起点广场、天河秀林、八堡驿站、马渡观河等多处靓丽的景观节点。黄河大堤两侧生态景观发生显著变化,这里已然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是众多郑州人平时观光休闲的首选之地。

数据显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种群数量从保护区设立之初的169种,增加到目前的29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60种。2024年冬候鸟迁徙季以来,市自然保护地事务中心工作人员已在郑州黄河湿地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黑鹳、白头鹤、青头潜鸭等。

邙岭森林化、大堤景观化、滩区自然化、河流清洁化,一条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河”正在加速奔涌……

记者 侯爱敏 李宇航

来源:郑州日报


编辑:刘婷婷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