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天际线下,黄河之畔,一场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正随着密集的鼓点拉开盛大序幕。伴着舞狮者在地上腾挪走步、翻滚跳跃,一条条几米至十几米不等、身覆璀璨鳞片的“黄河飞龙”随着舞者手持的挑杆呼啸而起、乘风直上,时而在空中盘绕飞舞,时而低飞掠过河面,激起层层涟漪,与黄河的波涛相互呼应,为这条流淌千万年的母亲河奉上了一场盛大献礼。

“黄河飞龙”表演(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每一次翻滚、每一次腾跃,都能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将现场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近年来,这样的表演,焦作市级非遗黄河龙狮代表性传承人、黄河龙狮文化合作社负责人杨飞龙已经带领团队举办了数千场,如此热烈的掌声,每每听之仍令其心潮澎湃。

多年来,他带领黄河龙狮文化合作社将南北舞狮融合创新、发展壮大,并首创“太极·黄河飞龙”等创意舞龙形式,让单人舞龙技艺得以走入千万家、甚至走出国门,成为了老少咸宜的健身锻炼新方式。

“黄河飞龙”集体表演(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南北融合精进舞狮技艺

12月底,正观新闻记者走进了位于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的黄河龙狮文化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奖杯、叠叠摞摞的奖牌和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锦旗,这些是多年来杨飞龙带领团队积攒下来的荣誉。

武陟县被誉为“中华黄河文化之乡”,翻看其历史,每一页都深深浸润着黄河文化。西陶镇位于武陟县西部、地处黄沁河之滨,出生于西陶镇武术世家的杨飞龙,自小就在武术和发源于黄河岸边的舞龙舞狮文化氛围下长大。

柜子里陈列着各种奖牌、奖杯与荣誉证书 (正观新闻记者 古晨茜/图)

“在我的印象中,从小我爷爷便经常组织乡里进行各种文化活动。”在杨飞龙的记忆中,自家武术及对“西陶舞狮”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距今已有100多年。

2000年,杨飞龙的爷爷——西陶武狮的第三代传人杨麦成受邀前往广州进行武术表演,年仅14岁的杨飞龙也跟随前往。在那里,爷孙俩第一次观看到了正宗的南狮表演,被其艺术性和高超的舞狮技术深深震撼。“就像黄飞鸿电影里的情节照进现实”,杨飞龙回忆。

于是,杨飞龙和六七个同门师兄弟一起留在广州,开始了7年的学艺时光。期间,同去的不少师兄弟都因为辛苦而中途放弃,只有杨飞龙等两三个人咬牙坚持了下来。

焦作市级非遗黄河龙狮代表性传承人、黄河龙狮文化合作社负责人 杨飞龙(正观新闻记者 程子鑫/图)

“每年我都会抽空回来一段时间,将学到的技艺传授给武校的学生”,而学成归来后,杨飞龙在爷爷和乡亲们的支持下,组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舞狮队,并自费购置了一批新的设备。同时,他将自幼学习的武术招式、北狮的粗犷刚劲与南狮的轻盈灵动等风格巧妙地融会贯通,“舞武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其排演出的梅花桩飞狮、瑞狮爬高杆、步步登高等经典节目,极具震撼力和艺术观赏性,使得西陶武狮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技术创新提升之后,摆在杨飞龙面前的,便是如何维持舞狮队的生计和怎样打出名气等一系列问题。“那时候,一场表演能拿到几百块的费用就高兴得不得了,但一个月也演不了几场”,几年间生计日艰,一些团队的成员和曾同在广州学艺的同门,纷纷转行。为了能够接到更多的表演,2012年左右,杨飞龙开始自费在网络上打广告,建立网站、加入各种聊天平台群,为自己的舞狮团队卖力宣传。

“思路慢慢打开,之后的活动不断多了起来,境况才有所改善。”

杨飞龙展示舞狮技艺(正观新闻记者 程子鑫/图)

“黄河飞龙”第一人

带领团队不断走上更高舞台的过程,杨飞龙觉得绕不开自己的伯乐——武陟县文化馆原馆长许艳红。

2010年左右,杨飞龙带着团队在春节期间进行舞狮表演,不同于县城其他乡镇的舞狮队,凭借新颖独特的形式与精湛高超的技巧,立刻吸引了时任文化馆馆长许艳红的瞩目,也为杨飞龙的团队铺设了通往更广阔舞台的桥梁。此后,杨飞龙的舞狮团队被频繁推荐,亮相于焦作市各大活动,乃至省级、国家级舞台参与表演与竞赛。

更大的舞台让杨飞龙的眼界得以开阔。“在不断比赛、培训之中,能够跟各种专家学者交流心得,也能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切磋技艺和经验团队的方式方法。”

精进表演、带领团队发展壮大的同时,杨飞龙也在不断琢磨,如何能够创新出一种新的表演内容?无意间,他看到了焦作当地市民和相英、张良两人发明了一种用竹竿挑着龙头,龙身是布的舞龙方式,使他眼前一亮,“这种道具和方式从未见过”。多年的专业经验让他迅速判断其极富趣味性,十分具有推广价值。“当时我还把视频发到了全国同行交流群里,大家都觉得稀奇,说之前没见过。”

发现了这种形式内容新颖、不挑场地、老少皆宜,也能十分生动展现空中飞龙姿态的舞龙形式,让杨飞龙欣喜异常。他当即拍板决定跟两名发明者合作,以这种形态为原型,对舞龙形式进行改良创新,发展壮大。

说起来容易,实践却困难重重。挑杆的材质,需要既轻便又有韧性,想要进行推广,成本更得降低。为了寻找合适的材质,杨飞龙花费两千多元购买了一根杆子进行试验,并不断前往各大博览会寻找合适的材料及厂商,才使得如今这些适合舞动的龙杆最终成型。

“期间经过了长达三四年的探索。单纯地挥舞没有美感,需要编排舞龙的招式,让动作项目规范化;飞龙的形态也需要不断改进,使其具备更高的艺术性。”

经过几年的摸索,杨飞龙带领团队创新发展出了“手提龙”“高杆飞龙”两种表演形式,正式亮相后,艳惊四座,代表节目有龙腾盛世、龙腾狮跃、九龙腾飞等。其团队也在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获得“创意龙狮‘黄河飞龙’一等奖”;在2023年全国鞭陀龙大赛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中获得多项冠军;在2024年中国鞭陀龙精英赛暨“奥运会”期间中华传统体育鞭陀龙文化展演选拔赛中获得多项冠军。2024年,还完成了全国社区春晚暨最多人舞龙世界吉尼斯纪录挑战,让“黄河飞龙”自中原大地腾飞而起,飞入千家万户。

多年来其团队获得了多项荣誉(正观新闻记者 古晨茜/图)

“引发关注后,不少人来询问这种表演的名称。我们曾经用过‘焦作飞龙’‘太极飞龙’两种称谓,但含义过于局限,思索再三最终确定名称为‘黄河飞龙’。因为这种艺术形式诞生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母亲河黄河的岸边,于中华大地蜿蜒曲折的巨龙怀抱里成长、腾飞,这个称谓能更加形象地体现出我们的黄河文化。”

杨飞龙告诉正观记者,目前他们使用的是第三代“黄河飞龙”,为圆筒形构造,舞动期间能够使得龙身灌风,形象饱满生动、飘逸大气;上下翻飞间,可充分体现中华飞龙的气韵神态。对于龙体采用空中进风的形式,其团队也专门申请了专利。“接下来与‘黄河泥埙’相结合的第四代‘黄河飞龙——龙吟之声’也即将推出,届时舞动飞龙时,能够发出呼啸的‘龙吟’声,做到形神声兼备”,他表示。

2024年,由其从“鲤鱼跃龙门”的古老故事中汲取灵感,编创的“黄河手持鱼龙舞”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引得全国不少群体争相学习。表演时舞者手持鱼龙,以灵动的身姿展现鲤鱼在滔滔河水中奋力跃龙门的惊险与神奇,呈现鲤鱼化龙后的威严与豪迈。“这种表演不仅是视觉盛宴,更让古老传说在新时代以生动的方式得以再现与传承。”

杨飞龙现场展示“黄河手持鱼龙舞”(正观新闻记者 古晨茜/图)

为传统注入文化之魂

2024年6月,杨飞龙所在的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黄河龙狮文化合作社,热闹了起来。80多名外国人慕名而来,观赏体验传统舞狮表演和“黄河飞龙”,一时间村子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而这个活动,只是杨飞龙致力于传播黄河文化、中原舞龙舞狮文化过程中的一个掠影。

早在2010年,在不少人对于非遗的认知还很模糊之时,杨飞龙就敏锐认知到,为传统项目注入文化之魂,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多年间,杨飞龙及其团队,搜集了大量关于西陶舞龙舞狮以及其与黄河文化渊源的历史文化论证资料,进行整理、留存。

在相关部门与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2月,西陶武狮被焦作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后,杨飞龙带领龙狮团队,不断走进各种赛事及或民间、或官方活动,努力宣传黄河文化,令西陶舞龙舞狮站上更高的舞台。同时,与当地中小学积极交流互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群体心中种下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种。

西陶舞狮与“黄河飞龙”(正观新闻记者 程子鑫/图)

2024年10月,在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奥委会主办的2024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和中国旅游协会主办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杨飞龙创新推广普及的“黄河飞龙”项目荣膺2024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如今,杨飞龙团队每月表演、邀约接连不断,曾经无人问津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其仍不忘初心,每逢县里和村上的重要节日,都会带领团队奉上一场场精彩的表演。

现在时间临近春节,今年他的团队也将带着舞狮队和“黄河飞龙”再次登上河南地方春晚,以及其他更大的舞台。但对于具体表演内容,杨飞龙卖了个关子,他笑称希望保留悬念,待到过年时,期待大家的观看。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程绮航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