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郑州奇遇记系列报道

河洛之畔 “鞭”影飞舞

电影《少林寺》中,牧羊女手持牧羊鞭的俏丽模样、挥鞭御敌的敏捷身手,曾经惊艳了一代人,而在中国传统冷兵器中,“鞭”的表现形式刚柔并济,不但有牧羊女手中的皮鞭和功夫高手用的九节钢鞭,还有唐将尉迟恭手中的竹节钢鞭。

在河洛文化核心区域的巩义,从历史中走来的鞭文化仍在继续精彩,荒僻河道和郊野公园里飞舞的鞭影,常常让人驻足,引来惊叹。

12月16日,巩义市演艺中心门前广场,64岁的王昌全将长鞭舞得如同龙蛇飞腾 记者 马健 摄

“华夏鞭”列入非遗

“啪!啪!啪!”12月16日,巩义市演艺中心门前广场,64岁的王昌全和74岁的李本茂轮番上场,皮鞭、钢鞭,单鞭、双鞭,花样不断翻新,将一条条长鞭舞得如同龙蛇飞腾,提、劈、撩、拐、揽、点、扫的动作变换中,霹雳般的声响不断传出。

巩义市鞭陀协会会长、中国鞭陀协会联盟主席齐应雷表示,巩义地区鞭文化源远流长,皮鞭和钢鞭均源于此,2019年巩义“华夏鞭”项目被列为郑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河洛鞭文化或起于商周

齐应雷的老家在康店山头村,该村处于邙山东西驿道和客商要道的中心,千百年来见证着河洛文化的生生不息。邙山岭上,古时盗匪较多,齐应雷的先祖为了看家护院勤练武术,其中多人精于九节钢鞭,他的父亲即是鞭术传人之一。

“我的父亲、爷爷和太爷爷都精通九节鞭,神鞭舞开,三五个人近不得身。”他说,父亲不但钢鞭套路打得好,在农村赶车时鞭子也打出过很多花样,有时是低音,有时是霹雳,很有节奏。

山头村东2公里为邙山入口,也是周朝东周国所在地,往东数百米有流淌千年的洛河,村西北3公里则是周朝荣锜国都,康店村则是商周时期阙巩国的国都所在。据齐应雷介绍,商周时期的甲多由牛皮制作,全国的皮革云集而来,在山头村周边形成皮革集散地,而制造皮甲的边角料又被制成皮绳,开始被用来捆绑货物,后来演变为鞭绳,客商在休息时自娱自乐,形成了玩皮鞭、斗皮鞭的活动。

他表示,历史上鞭不光有实际用途,还曾被当作礼器供奉。巩义市山头村的古鞭台遗存不但是检验鞭子质量的场所,还为探索鞭子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鞭陀运动快速发展

数千年前的皮鞭制作及斗鞭活动,在巩义地区保留并延续了下来。如今,每年正月二十三当地还会举行大型鞭赛会,巩义市鞭陀协会代表该市参加全国以及各省市举办的鞭陀大赛数十次,获得各类奖项100余项。

鞭陀,即鞭子和陀螺,取中华武术与杂技之精髓,集健身、休闲、表演于一体,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健身项目。巩义市鞭陀运动近年来发展快速,城乡鞭陀爱好者数量接近2万人,几乎每个镇街道、农村都能看到鞭陀爱好者的身影。

2014年以来,巩义市连续10年举办全国性鞭陀大赛,不但为各地鞭陀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表演的平台,还助推了当地全民健身、公益事业和旅游事业的发展。

齐应雷认为,鞭陀运动历史悠久,可强身健体,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娱乐性。此外,他还带头撰写了华夏钢鞭专著,组织修改规范全国鞭陀比赛规则及学术名称,对华夏鞭的动作、套路进行分解归纳,在鞭法套路上进行创新,展现柔美和协调,突出爆发力,奠定了钢鞭比赛裁决规范。

记者 汪永森 刘德华 谢庆 文 马健 图


统筹:王绍禹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