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温柔的秋风带着人们对夏的激情和遗憾,将季节正式带入一片金黄,应该是秋来了。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日,南京人开始流行“捡秋”,纷纷在公园、山上、路边收集秋日独有的掉落的树叶、果实、蘑菇等。有市民称,捡的过程中很多植物不认识,但有种跟自然产生交互的感觉,很解压,很治愈,就像开盲盒,找宝藏,一些特别的品种会进行收藏。

图源:网络

“捡秋”,原指庄稼秋收之后的捡漏,如今成为很多打工人的一种户外活动,沉浸式观察一花一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一些家长还会带着孩子一起,并借此机会,帮助孩子认识更多植物。

捡树叶捡花瓣,捡瓜果捡蘑菇,每一次“捡秋”都像开盲盒般充满惊喜。这种与大自然亲密交互的收获与体会,是手机、电脑屏幕所无法替代的温暖与真实。一些网友还脑洞大开,做出银杏叶玫瑰、栾树花捧、落叶“鸡腿”等创意造型,让金秋更加多彩,更加难忘。

“捡秋”也是给心情做减法,把烦恼揉碎,抛进秋风里。身陷方寸格子间,人们往往被快节奏的生活推着走,无暇驻足和喘息。一年一度的“捡秋”,则让我们有机会放慢脚步,聆听树叶沙沙作响,感受秋风轻拂脸庞,那一刻,所有的烦恼似乎都随风而去。现在的“捡秋”,已成为打工人的小成本快乐,大自然的拥抱和心灵的洗礼中,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当然,“捡秋”很好,切勿“伤秋”。一方面,要注重自身安全,避免去陡峭山坡、河边等危险区域;捡到的果实切勿随意食用,以免引起身体不适。另一方面,应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只捡自然掉落的落叶和果实,不要伤害树木和花朵。敬畏自然,才能享受更多“捡秋”乐趣。

春日踏青,秋日“捡秋”,现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向旷野出发,去有风的地方,连接不同的风景。其背后的需求和期待,应得到足够重视——减少内耗,释放情绪,用行动远离焦虑。鉴于此,公共服务部门应读懂“秋意”,通过完善公园基础设施,设置植物标识牌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多与自然互动的场地和机会,如此,才能让秋日短暂的暖阳,更加深刻、热烈。

莫负“喜秋”好时光。人来人往,叶子泛黄带来的情绪未必全是伤感,也可吹散愁情烦恼。(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统筹:陈若松
编辑:任思凝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