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听音频

话说有位老太,偶得一麻辣烫配方,盘下一间小店,和老伴做起了麻辣烫生意。她年轻时倒是开过店铺,卖过百货,但吃喝生意还是头回干。

老太有“秘技”加持,又舍得投以好食材,分量还大,从不弄虚作假,不多日便做出了名声。每天里,食客盈门,麻辣烫的串都来不及穿,即便全家总动员也来不及。熟络一点的食客等不及,干脆边穿边涮边喝,此情此景,别开生面。

当时一条街上,有数家同行,老太的店铺体量最小、位置最差。起初没人把她的店当回事,不想竟慢慢做成本条街的“扛把子”。有竞争对手哀叹,“既生瑜何生亮”?

老太是我岳母。那个店铺,十几年前开在甘肃嘉峪关,主打的是标准的“甘肃麻辣烫”。

提及这个店铺,是因为前一段“甘肃麻辣烫”爆火,有点昔日“淄博烧烤”暴得大名的意思。

如今,麻辣烫似乎哪儿都有,何以“甘肃麻辣烫”独占先机?原来,甘肃麻辣烫中,宽粉、土豆、辣子是关键词。甘肃物产丰富,甘谷辣椒、定西土豆,做出来的东西别有韵味。岳母也和我讲过,甘肃的油泼辣子,香且留有回甘。她和岳父大半生走南闯北,这样的辣子,此前没有遇见过。

原来,所有美食的成名,都绝非偶然。而所有的人生际遇,也都有内在的源头和逻辑。

岳父岳母去嘉峪关之前,在洛阳打拼过多年。到嘉峪关,本有在此养老的打算。岳父年轻时在茫茫戈壁滩当兵,后又进厂,在这一带干到退休。后来,他们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妻弟,也工作生活在嘉峪关。亲情和友情枝蔓繁复,缠绕着岳父的心。

岳父岳母的麻辣烫生意最红火的时候,却是我和妻子最艰难之时。彼时,身为清贫的文人,不仅家庭经济拮据,也缺少精力照料幼小的孩子。妻子想做点小生意,但面临孩子和生意无法兼顾的难题。我们向岳父岳母求援,他们没多日便关了那间店铺,来到了南京,为妻子的生意和我们的生活做起了帮手。

岳父母有四个子女,他们一直是救火队员,谁家有急,立马“飞”过去。

我无法体会他们关上人声鼎沸的店铺时的心情。他们从未抱怨过,也从未讲过为此损失多少钱。岳父曾有过在嘉峪关买个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梦想,那里的房价原也不高,想来,如果这份营生不丢,实现这个梦想也不难。

而我注意过,平日里只要有人提起当年火爆的生意,性格内向的岳父便眉飞色舞、赞不绝口,还提起有食客劝阻不要关店:你们不做了,我们上哪吃去?岳父每每说罢,轻叹一声。我由此捕捉到他内心的一丝不甘。

日后,他们的竞争对手的开心之状,通过各种渠道传到市井之中,又折折叠叠传到南京。这些杂乱的声音,更是反衬着他们埋在心中的落寞。想来,这是一份高手和俗人兼有的苍凉吧。

前年,我们完成了一次探亲之旅。那几天里,我们和岳父母穿过嘉峪关的闹市,路过湖泊,路过戈壁滩,体味到了一座宁静城市的内涵。我没有刻意问过当年的那间店铺具体在什么位置,但我们的足迹,已经触及过那间寻常小屋的烟云。我在心灵深处,也已感受过那个市集的冷暖,体验过一门生意、一个谋生手段、一种命运流转牵动起的悲戚与欢乐。

我越是感念于他们的付出,也就越是对“甘肃麻辣烫”这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深沉意象感慨万千。

如今,岳父岳母被我们邀来南京。他们暂时在村子里租个小院,种个小田,面朝大湖,坐看云起,日子过得颇为充实。

所有的日子,哪怕被波折或花絮改写过,也不存在事后有所“补贴”的可能。好在,人生不用靠“复盘”来获取一份快意和信心。既然人生是一场和亲友共同发起的爱的旅行,那么坐绿皮火车也好,坐动车和高铁也罢;一路吃“淄博烧烤”也好,涮“甘肃麻辣烫”也罢……又怎会有天壤之别?

(作者 伍里川 主播 连晓东 制作 王宜谦)


统筹:梁冰
编辑:张晓璐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