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恐怕爹生气,娘心疼,闹得两家不安宁”,张亚鸽站在舞台上,从眼神动作到“疙瘩音”腔调,将李秀英的娇羞矜持中夹杂着怕被误解和自讨无趣的复杂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网络上,被戏迷们纷纷评论“阎味很浓”。

7月10日,阔别近40年,河南豫剧二团将悉心打磨推敲的豫剧阎派经典剧目《碧玉簪》重现舞台。《碧玉簪》的主创人员和戏曲大师根据两卷尘封多年的磁带,走访多位豫剧阎派阎立品大师亲传弟子,再现阎立品大师的神韵。

《碧玉簪》是阎派的代表作之一,多个剧种皆有,但豫剧阎派名剧凭借清柔甜润的唱腔,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剧中将李秀英饰演得惟妙惟肖的优秀青年演员张亚鸽,作为阎派再传弟子张亚鸽,从小痴迷豫剧,进入河南豫剧二团后,师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阎派传人张梅贞,参与了此剧的创作和表演。她不仅继承了阎派的艺术精髓,更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此次《碧玉簪》复演是她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豫剧阎派艺术的一次全面展示。

 

张亚鸽饰演《碧玉簪》中的李秀英 受访者供图

一首《朝阳沟》踏入豫剧门

阎派是豫剧大师阎立品创立的豫剧旦角艺术流派。无论是剧目,还是演唱艺术风格和成就,阎立品都自成一派。

张亚鸽初次接触阎派戏曲是在童年,一次偶然机会,她听到出租车上播放阎立品唱的《秦雪梅》,圆润水灵的腔调一下子抓住了她的心,央求着母亲给她买阎立品全本的光盘,从那以后,她每天都忍不住想哼唱两句。

而真正踏入戏剧这一行业却是因为12岁的一场表演。2003年的儿童节,学校的老师让12岁的张亚鸽演唱《朝阳沟》,被大家称赞“有灵气”,这让本就爱听戏的父母更是来了兴致,便送她去学戏曲学校。在学校里,张亚鸽不是学戏最早的,但却是最用功的一个。“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得练功,吊嗓子,我只有比别人下更大的功夫,才能不掉队。”

张亚鸽跟师父张梅贞的缘分要从2016年说起。阎派老师收徒有自己的标准, “老师会观察你平常的一言一行,品行是第一位的。其次,根据平常演的一些角色,老师会考虑你是不是真正适合阎派。”

 

张亚鸽和师父张梅贞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阎派和其他流派不同的一点就是阎派太细腻了,唱腔风格非常委婉,是戏曲中的一股清流,阎派的声音一出来,整个世界都是宁静的。”张亚鸽跟老师学的第一段戏是阎派的经典名段《三上关》,老师一字一句地教她,要从人物出发,“以情带声,字正腔圆”,特别是到最后快板的时候,要像“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逐字逐句让观众听清楚唱的是什么,这段唱腔还录制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纪录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基本功是演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训练中积累沉淀而成的。除此之外,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需要演员融入感情,使得观众“入戏”。学习过程中,张亚鸽被师父的才学所打动,师父曾反复叮嘱张亚鸽,学习阎派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去师父家学习,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教给你的古诗背了吗?不背一首诗不让进门’。”

登台与名家同台演出

张亚鸽在校时,无比崇拜豫剧大师李树建、李金枝,她觉得能见上戏曲名家一面都是难得,上台跟老师们合影更是奢望。

“那时真没想到日后有天能跟她们同台演出。”张亚鸽感叹地说。入团后,张亚鸽的第一出戏便是和李金枝老师同台演出《台北知府》,“那次我们要去台湾演出,戏中我饰演一个和李金枝老师有对白的扫地丫鬟。”

入团三年,张亚鸽从未演过主角,但她却始终保持着对豫剧的热爱。别人在台上演,她就在台下仔细琢磨。凭借这份热忱,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饰演戏中女主角的机会。

“我们有次在山西演出《清风亭》,恰好团里的一个老师嗓子不太舒服,李树建院长猛地对台下仔细看戏的我说,‘下一场你来演二夫人’。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胆子,竟没有怯场,只觉得第一次接这么大的角色,我要把它演好。”

“每一次登台都要珍惜,舞台是让人敬畏的,不是儿戏,最初哪怕是跑龙套,我眼睛都不敢眨,以至于现在每次演出我都全神贯注。 ”张亚鸽说。

如今的张亚鸽已经从之前连戏曲扮相都不会装扮的女生蜕变成为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大青衣,曾多次赴欧美、韩国、台湾等地区交流演出。她荣获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剧目文华大奖、文华表演一等奖。河南省第十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青衣组)文化表演一等奖。河南省第八届黄河戏剧节表演一等奖;第十三届安徽省戏剧大赛“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表演一等奖;第五届全省文化系统戏曲、舞蹈比赛表演等奖等。

藏在旧磁带中的《碧玉簪》

《碧玉簪》讲述了明朝吏部尚书李廷甫将女儿李秀英许配给翰林王裕之子玉林的故事。秀英的表兄顾文友因求婚不成,便买通孙媒婆向秀英借得玉簪一支,连同伪造的情书,在秀英成婚之日,暗置于新房之中,玉林果然中计,疑秀英不贞,倍加冷落和凌辱。廷甫闻女被虐,赶往王府责问,玉林方出示情书、玉等,遂使真相大白。然秀英已被折磨成疾。玉林悔恨不已,上京赴考中魁,请来凤冠霞帔向秀英认错赔礼。

该剧是戏曲舞台上的珍品,阎立品大师创造的独具特色的唱腔艺术更是痴迷了无数观众,但这部戏多年未演出,只留下了两段不完整的录音。

在师父张梅贞生前时,张亚鸽与师父就曾有意排《碧玉簪》,其中戏中的精彩部分三盖衣的精彩唱段,都是张梅贞一字一句教给张亚鸽。

在机缘巧合下,张亚鸽托人找到了阎立品大师的家人,亲手拿到了阎大师当年演出的剧本。凡对该剧有印象的人,张亚鸽都会去拜访,辗转各地搜寻相关资料。

 

左二张亚鸽 受访者供图

4月26日上午,豫剧《碧玉簪》剧本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众位专家为《碧玉簪》剧本问诊把脉、出谋献策。

“《碧玉簪》的灵魂是三盖衣,由于最终缺少部分资料,唱腔部分需要重新编写。我的唱腔部分请教了阎立品大师的亲传弟子朱巧云老师和白文芝老师,在王兆逢老师帮助下,我们四个人在一起逐字逐句敲定唱腔、音符,旨在不脱离阎派声腔特点。”在张亚鸽看来,这跟阎立品大师原有的三盖衣的唱腔并不违和。

“例如第一段儿唱腔,就充分借用了阎立品的《风雪配》中的一些唱法,第二段,‘常言道夫妻本是同林鸟’,借用了《盘夫索夫》里的唱法……充分运用阎派的声腔特点,这也是得到观众很认可的原因。”

编剧(改编)王明山介绍剧本创作情况后,专家们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对剧本创作“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就剧本主题、情节设置、矛盾冲突、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和挖掘,进一步提升剧本质量,为豫剧《碧玉簪》搬上舞台奠定坚实基础。

在舞台表演、舞台技术技巧、灯光、服装、造型等的处理上重新进行适当的编排和调整。坚持豫剧流派之守正创新,追求古典戏曲之大美典范——既是这个剧目创排的初衷,也是贯穿整个创排过程的最基本要求。

“经历时代更迭也能立得住”

 

《碧玉簪》演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碧玉簪》一经演出广受好评,但在张亚鸽看来,《碧玉簪》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未来也需要边演边改,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再进行二次的修改,再反复地去打磨提高,让这出戏走得更远。

在谈及戏曲之后的发展之路,张亚鸽提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在舞台上也要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戏曲也跟上我们时代发展的步伐。她始终相信传统文化是有根的,这个根是能够带给我们文化自信的,这个根是经历时代更迭也立得住的。

(正观新闻记者 程子鑫 实习生 丰一飞/文 陈琛 刘洋/视频)


统筹:石闯 李记波
编辑:王晨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