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启航,由人文历史率先扬帆。

人谓“泰安山上神全,济南府里人全”,从远古“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的大舜,到先秦时的孔门弟子闵子骞、阴阳五行学派大师邹衍、神医扁鹊、一代英豪曹操等,再到唐代好汉秦琼,宋代词人辛弃疾、李清照,以及元、明、清和近代文坛巨匠,济南的文化发展史上群星闪耀。 

遍历山河的诗仙李白,面对济南的水,发出感叹: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从。来自中原的诗圣杜甫则感奋于济南的人文气息,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名句。历朝历代的名人雅士在黄河与泰山之间,画就一笔浓墨重彩,绘出一方风水宝地。

济郑高铁开通在即,一文向您介绍济南历史文化名人。

神仙打架,人类智慧高光时刻

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大舜择地依山而居、依水而耕,他应该是神话传说里最早的济南人了。根据先秦典籍以及《史记》等书的记载,大舜是东夷人,早年曾耕稼于历山。东汉学者高诱注《淮南子》,明确指出历山就在济南的历城。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创立儒家学派,开讲学之风。战国时期,齐国成立了稷下学宫,迎来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鲁国曲阜是儒家中心,齐国临淄是稷下学宫所在地,而济南地处两地之间,很好地融合了二者之长。

以齐鲁大地为起点,孔子广收门徒,有教无类,造就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门十哲”的教育佳话,可谓“桃李满天下”。如今济南历城区的百花公园北侧,有一座圆丘形的土墓,埋葬着因“孝行天下”传颂千古的孔门十哲之一——闵子骞。

闵子骞年幼丧母,遭继母虐待,继母用芦花为闵子骞做棉袄,亲生之子则用棉絮。闵父知晓后,欲休继母,子骞长跪于父亲面前,为后母求情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后母很受感动,从此待三子如一。这就是民间流传上千年的“单衣顺母”与“鞭打芦花”的故事。后世有诗称颂:“名称大才世这难,袄絮芦花岂耐寒。宁使一身甘冻死,肯教三子受衣单。”

有“谈天衍”之称的思想家邹衍,同为济南先秦名人。他曾在稷下学宫讲学,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提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的“五行生胜”理论,并用这个理论来阐释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五德终始”“大九州”等观点。

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代政治、哲学、医学、历法、建筑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更是将其与儒学相结合,开创了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

在后世今文经学家心中,与董仲舒并称为“董伏”的伏生,为秦朝济南郡邹平人。他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更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际,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

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藏于壁中的《尚书》终于重见天日。年过九旬的伏生,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28篇,后世称《今文尚书》。后人评伏生传书之功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藏龙卧虎,诸多领域尽显风采

“济南府里人全。”指的不只是济南的人才多,还有济南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有名士。回望历史,他们在济南土地的每个角落发光发热,一同铸就了济南的精神内核。

扁鹊,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济南长清人。扁鹊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中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名闻天下。他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之后,济南丞相曹操、少年英雄终军、好汉秦琼等等,都是当时具有极高名望的人物。

如今影视剧中的曹操大都是负面的反派形象,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却完全不同。公元184年,曹操出任济南相。当时的济南有十余个县,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的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曹操到职之后,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如今,影视剧中常常用“请缨”来表现报国的决心和行动,这个典故出自西汉时期一位少年英雄——终军。终军是西汉的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华夏志士。少年时代刻苦好学,以博闻强记、能言善辩、文笔优美闻名于郡中。

汉武帝时,南越(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割据政权尚未归附,他自请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至南越后,他说服南越王臣服汉朝,但南越丞相吕嘉极力反对,发兵攻杀南越王及汉使者,终军亦被杀,死时年仅20余岁。终军的故事,折射出济南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民间过年时贴门神的习俗由来已久,即在过年的时候在自家门上贴上秦琼与尉迟恭的画像。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在李渊父子推翻隋炀帝的战争中,秦琼立下汗马功劳。相传李世民有段时间总是做噩梦,他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果然睡眠安稳。后来他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忠、孝、义、勇、信涵盖了秦琼的一生,也成就了山东好汉的美名。

人杰地灵,文韬济济竞风流

唐天宝四年(745年),著名诗人杜甫游经济南,适逢北海太守李邕,相与游宴于历下亭。杜甫当即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一首,赞美济南的秀丽山水和风流名士。诗中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更成为千百年来歌咏济南人杰地灵的绝唱。

金元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亦对济南情有独钟。“日日扁舟藕花里,有心长作济南人”“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作卷中人”……他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来对此地的美好向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济南,当然值得诗人如此赞美。这座被誉为“曲山艺海”的城市,历朝历代文学名人、名士辈出,文学事件数不胜数。

早在魏晋时期,济南就成为了文学的鼎盛之地。曾在济南地区任职或居住的曹操和曹植,所作诗篇千古传颂,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引领并繁荣了建安文学。著名的建安七子也多是诞生在济南周围。他们诗文中所彰显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俊爽刚健的汉魏风骨,对齐鲁大地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浸润着济南人坚韧奋进的性格底色。

进入宋代以后,济南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古往今来最能代表济南的名人当属“二安”——李清照、辛弃疾。两人一为“婉约派”之宗,一为“豪放派”之宗,在词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可谓独步古今。

有人说,在济南,只要有柳树,便能看到明月别枝,只要有荷塘,便可听取蛙声一片。“二安”是这座城市的文化门面,既有柔情,又有豪情,既有风物,又有情结。他们身上的柔与刚,在济南交汇、融合,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

曾巩、欧阳修、苏轼等人,也或客居、或游历于济南,赋予了济南众多难得的文化名作。“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鹊华桥、秋柳桥、齐音桥、百花桥、南丰桥、竹韵桥、芙蓉桥、北渚桥等大明湖七桥盛景,进入过多少文人雅士的纸笔梦间。

还有元代赵孟頫的一幅《鹊华秋色图》,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和济南有关的最有价值的艺术品。画中表现的“鹊华烟雨”,不仅跻身旧时“济南八景”之行列,而且引出无数的诗词歌赋与文雅旧事。

武汉臣、张养浩等济南籍元曲名家,边贡、李攀龙、李开先、殷士儋等明代济南文士,王士祯、王苹、田雯等清代文坛大家,共同铸就了文风浓郁的济南。到了近现代,刘鹗、老舍等文化名人更是写出了将济南推向世界的文学名著、名篇……

这些名人雅士生于兹长于兹,与城市血肉交融,共同在历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将脚步迈向名城济南。乘着济郑高铁,共赴“鲁豫”之约!


统筹:梁冰
编辑:蔡胜文
分享至

兔子

2023-12-07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