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看书须大风天。
窗外北风怒吼,野猫嚎哭,树叶挣扎着放手,无奈告别树枝。
这样的天,看书最为相宜。
德尔菲恩·恩霍拉斯:《窗边阅读的女人》, 1930年,法国
要有一把合适的椅子,不能太硬,也不宜太软,上选是藤椅。椅背不要太直,也不要太平,60度就好。
用最大号的茶缸泡一缸毛尖,放在伸手即可拿到的地方。
这个地方再放点占嘴耐吃耐嚼的东西,比如瓜子、牛肉干、炸虾片、鸭脖、甘蔗、桶子鸡爪,如果有一盘南阳的干切牛腱,那就太好啦。
有个广西同学,他家做的花生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硬得跟石头蛋一样,吃一把累得腮帮子疼。不过越嚼越香,拿来伺读一定很不错。
如果到了深夜,躺在被窝里,一手拿书,一手拿一块死面干饼慢慢啃,也相当满足。
陈洪绶:《饮酒读书图轴》,明,上海博物馆
我的第一本书,就是在被窝里看完的。
至今记得1986年那个星期天下午,在新华书店挑选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杜里特航海记》,母亲毫无犹豫地付了钱。
我是多么渴望,在那个年纪能够遇到杜里特医生啊!谁曾想人到中年才明白,人生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摸索呢?
接下来是《林中水滴》,普里什文就像森林诗人,带着我走进植物和昆虫的世界。
在工厂图书室里借阅了凡尔纳的《地心游记》,同学间传阅了《天涯明月刀》,从表姐抽屉里偷看了《我是一片云》,小学基本就结束了。
武侠和言情各看了一本,都不错,但是基本不再看了,兴趣不大。
弗拉戈纳尔:《读书少女》 ,1785年,温特图尔奥斯卡·莱因哈特收藏馆
琼瑶那种哭天喊地死去活来的爱远没有王朔动人,“我面无表情地望着她——我已经无法作出任何表示了,连笑一下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一种东西还是自由的,它从我眼中流出,淌过我毫无知觉的面颊,点点滴在那只向我伸来的美丽的手……”
我至今能一字不差的背诵这段《永失我爱》的结尾。
在每星期只有20元生活费的中学时代,我居然攒下钱买了一套《王朔文集》。在此后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很多影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地消费王朔。
我觉得王朔一定受了海明威的影响,他们作品里的主人公,骨子里的气质是相同的。
《永别了,武器》里的亨利,和《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的“我”,有什么不同呢。
知青文学也看了一些,比较喜欢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叶辛的《蹉跎岁月》。
刘松年:《山馆读书图》局部,南宋,故宫博物院
好的文学,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不同时期给人以巨大的鼓舞。
大学时迷恋南美魔幻现实主义,《霍乱时期的爱情》荒诞背后那么真挚热烈的爱。迷恋一个人,有什么办法,《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呈现了这种近乎病态又如此动人的迷恋。
工作后一口气读完三大本《静静的顿河》,才知道历史早已掰开揉碎,面目全非。
而《战争哀歌》让我惊讶越南竟有这么好的战争文学,简直可比海明威啊。
中年后在一个深夜里读完《许三观卖血记》,突然觉得这半生的所有人和事,都可以原谅了。
比较怀念的还是粮院的图书馆,那是大学生活中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不分门类,如饥似渴。
《时间简史》《金刚经》《中国人史纲》《怪诞行为学》《长恨歌》《牡丹亭》《道德经》《乌合之众》《源氏物语》《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九八四》《儒林外史》《百年孤独》《老子他说》《飘》《俄罗斯美术史》《追风筝的人》《美食家》《十日谈》《吾国与吾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有趣的是,像《少年维特的烦恼》《挪威的森林》这种谈恋爱的书,年少时并不喜欢,年长时却感动得一塌糊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种书最好不要看,因为看完此书就基本断绝了我写作的想法。还能怎么写呢?
不得不坦白,《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从来没有看完,几次打开,几番放弃。可见一个人真正要沉下心来,哪有那么容易!
苏里柯夫:《缅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镇》,1883年,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我从来不愿、不敢承受生命中痛苦的部分,从来都没有那个勇气,所以只是随波逐流罢了。
如今的书,漂亮的多,可读的少,能量太低。
面对成堆的书,却经常无书可读,没有拿到《杜里特航海记》时那种如获至宝的感觉。眼看窗外北风欲狂,实在烦恼。
威廉·马尔雷迪:《十四行诗》
🖼作此文想到了这些画
或者是看了这些画作了此文: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南北朝,波士顿美术馆
刘松年:《山馆读书图》,南宋,故宫博物院
赵左:《秋山读书图》,明,湖北省武汉市文物商店
蒋嵩:《渔舟读书图》,明,故宫博物院
夏圭:《梅下读书图页》,南宋
石锐:《朱买臣负薪读书图》,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盛懋:《映雪读书图》,元,大英博物馆
沈周:《山居读书图》,明,南京博物院
陈洪绶:《饮酒读书图轴》,明,上海博物馆
马远:《江荫读书图页》,南宋
毕加索:《读书》,1932年,私藏
德尔菲恩·恩霍拉斯:《窗边阅读的女人》, 1930年,法国
威廉·马尔雷迪:《十四行诗》
马库斯·斯诺:《故事的结尾》,1900年
萧云从:《雪岳读书图》,明,故宫博物院
弗拉戈纳尔:《读书少女》 ,1785年,温特图尔奥斯卡·莱因哈特收藏馆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伊:《读书的女子》,1863年,俄罗斯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韦登:《读书的马格达莱纳的玛利亚》,1435年
雷诺阿:《正在读书的年轻女子》, 1876年,巴黎奥赛美术馆
洛德·莱顿:《阅读》,1877年,利物浦萨德利艺术博物馆
苏里柯夫:《缅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镇》,1883年,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
杜堇:《伏生授经图》,明,美国私人收藏
🎵可能比较搭的音乐
马斯涅:《泰伊思冥想曲》
肖邦:《降B小调夜曲》
巴赫:《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
《只是喜欢》一书系作者张新彬的个人文集,作者自2002年起从事新闻工作,一直活跃在业务一线。本书通过系列的散文和随笔,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切口讲述了作者身边亲历的故事,展现了郑州的人文、地理、生态、美食、历史、风情。文章中会不时融入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赏析,结尾处还有作者对相关电影、图书等文艺作品的推介,亲近、随性地表现了郑州城市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本书既是是作者审美意趣的表达,也是在挖掘、放大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文化自信,吸引年轻人探寻城市特质与底蕴。
张新彬
张新彬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