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慈善记者 马瑞聪
近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评价标准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市麦盟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建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部主任李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飞虎,北京化工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全疆发,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深圳市麦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勇、产品合伙人陈丽丽等领导、专家与会员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由全国养成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黄伟研究员主持。
陈光巨在致辞中表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思索的问题。
张建强做了题为《中国教育标准化发展战略的理与路》的报告。报告指出,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发挥标准化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我国教育标准化领域的研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决定向教育部申报《中国教育标准化战略研究》课题。
陈勇、陈丽丽围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评价标准做了专题报告,介绍了公司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评价应用中的优势。
陈勇表示由于传统的课堂评价采用的是人工评价方式,评价结论多为根据经验得来的主观性判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课堂评价,可解决学校因教评员人数不足而带来的听评课难的现状,但同时也面临着智能评价不准确、不客观,各校因评价标准不同而造成的评价结果无法使用的现状。麦盟科技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展智慧课堂教师评价课题研究,帮助学校对教师、课程、学生三个维度的教学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提出建议,教师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课堂观察与教师评价,并依据相关数据和基线模型,形成智慧课堂评价和智能诊断案例。
与会专家分别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堂评价标准问题展开学术点评,专家们表示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尚存在不科学不完善之处,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则为全面深化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有力契机。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教育评价,有利于客观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在学科领域中掌握核心知识的情况。基于数据的综合素质评价,将对学生认知能力、学习风格、知识素养形成全面客观地评价。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从传统工业化时代教育向数字化时代教育的转变。大数据使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评价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以经典案例为核心的管理阶段进入到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阶段,课程、测量和评价作为教育活动中的基本,要更多依赖于大数据实现对学习者更加精准的教学、服务、发展。
在人工智能阶段,智能机器设备一方面能够根据教学情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实现教育评价的精确和全面;另一方面能够代替人工从事教育评价环节中带有重复性的活动,减少教育评价活动的数量和频次,避免多头评价和重复评价,减轻基层和学校的负担,并且速度更快,精确度更高,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教育评价成本。
韩民对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指出,人工智能最终将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为教师分析课程中的各种问题,真正使教育评价信息“活”起来,实现对教育评价信息的充分利用,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必将释放出巨大潜能,逐步实现教育评价体系的现代化,从而使教育评价体系对我国教育事业充分发挥科学有效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会议最后,陈光巨向深圳市麦盟科技有限公司颁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标准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牌匾及证书。
环球慈善
《环球慈善》杂志社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