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讲堂中原地方文化研究中心四十八期
平原博物院
中原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大召营村委会
2021年12月23日,在大召营《郭仲隗纪念馆》联合举办《新乡文物__郭仲隗先父墓志铭原碑失而复得研讨会》关于新乡郭君墓志铭的来世今生,当我们一行到时候,新乡县博物馆冯德仁馆长和新乡县文化局刘鸿新局长已经在《郭仲隗纪念馆》等候了,当他们正和原文史委潘主任聊天时,县文化局杨乾局长 正好赶到,我给大家一一做了介绍,秦涛老师开完笑说:“这次泛舟品茗,一下大家都聚会起了,畅聊甚欢。会后大家合影留念,并商议可以在王金岭故居再做一次《曲水流觞》。下面是我根据郭钢庆老师的口述,整理成文,将新乡平原博物院与新乡县文化局及新乡县博物馆的活动,“你说文物我来拍”,分享给大家。
1923年十二月初十郭仲隗之父郭久滋去世,原本将在家放三年十月安厝(停柩待葬)。
铭文1924年10月10日在双钩才写出,然后从北京运回新乡,但是事出有变,1925年4月14日,胡景翼河南督军在开封病逝,注:(于右任撰并书吴昌硕撰盖)。加上这一年孙中山也去世,郭仲隗也无心参政,因而返回故里,在这时,郭久滋老先生的儿子聚齐了,想把老先生埋了,所以说也没有等这个墓志铭到来,待到墓志铭刻好,运到新乡,老先生已经下葬,当时老太太尚在,也不可能因为这个墓志铭的到来再把这个墓打开,所以就它埋在这个墓的旁边,想等老太太百年后再合葬,再把墓志铭埋入墓中,所以这套东西就留在地面上了,当时扔在我们家后院。
抗日战争开始,老太太为了逃日去了郏县,当时我父亲在郏县工作,在这期间老太太病故在郏县,当时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就安葬在郏县,从那以后,郭久滋的墓就再也没有打开,所以这套墓志铭就遗落在了人世间。
说来也巧,1996年10月,这时出版发行《江流天地外》,纪念郭仲隗郭海长的纪念文集。
当时在大召营举行首发式,其中提到了这个墓志铭,因为书上有照片,有人说在学校食堂外当小餐桌用,这时候我们家的几个哥,还有王金岭的弟弟老五就把它抬到我六叔家院里,一直到2006年,当时撰盖找到了。
当时大召营成立书画社,当时学校郭老师郭玉普他是西安书画社成员,等开完会后他去大队和老公社礼堂中间的夹道解手,抬头一看有个方石头,十几公分厚,他上前一看用手一摸,抚去尘土,上面有铭文,就抬了回去。
张中石,张东安中午吃饭拓了八片,然后我就抬到了我家,当时管文化的杨管员不同意,村里乡贤说这是他们家的为什么不能拉走,我说这东西一丢就再也找不到了,我说大召营什么时候用我拿出来(因为墓坑的东西放在家也不好)。
后来大召营盖纪念馆,我把这套东西捐了出去,放在纪念馆。
后来我又去六叔家把墓志盖开带了回来,但是上面已经没字了,隐隐约约有“郭”字,六叔说在门口放了十年,上面让铁揪磨的已经看不到一个字,因为农村干完活为了把铁揪弄干净,不论谁干完活,就会在上面刮一下,所以在上面刮了十年的泥,纪念馆开馆又重新复制一套,旧的压在了中间,所以这套墓志铭带撰盖就样找齐放在了现在的这个《郭仲隗纪念馆》
这二张照片是80年我父亲恢复了工作后,去博物馆视察工作,当时有关人员就说,这是你们家的墓志铭,当时我父亲就委托在场的牛子祥拍了照片(还问原碑在什么地方)。
后来我们一直在观注这个事情,当时出版《江流天地外》用的还是照片,因为那时还没有找到碑文,我父亲直到他不在时也没见过原碑刻。这次博物馆“你说文物我来拍”也算是完成了我父亲(郭文煊)的一个心愿,也是我缅怀父亲的一种方式。
此碑刻由民国大儒,郭仲隗的恩师李敏修,所撰文。注:(因在学校发抗日救国册被国民国民党辑拿,后经李敏修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民国草圣大家于佑任书丹,名振京津的马吉璋撰盖。北京双钩陈云亭勒石刻铭,这些人物都不同凡响,能在新乡留下墨宝也算是一件幸事,为我们新乡文化增光添彩。
口述郭钢庆
整理平原文化艺术中心梁涛
现录入原文史委主任全国优秀政协文史工作先进个人潘长顺《江流天地外的》主编和河南中原工学院图书馆馆长张怀涛各赋诗一首:
水旱蝗汤罹祸匀
为民请命是何人
哭陈民食关音土
怒斥骄汤恐日身
同暑百官声赫赫
上卿宴上语频频
中州海瑞今现身
重庆报章纪实真
作者:潘长顺
铁骨雄心挥风云,
中原大地论英雄。
嘉惠士林称乡里,
力兴文教惠时空。
犯言直谏无私念,
情系百姓有德功。
后辈当效先贤志,
修齐治平践知行。
作者:张怀涛
宏承号会客室
洞察社会万象,关注人物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