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电告中央河南省委宣传部转告中共新乡市委宣传部说,新乡市图书馆收藏有李敏修征辑的清代中州文献,是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要认真整理,妥加保管,千万不可遗失.
根据此精神,我们图书馆由北大图书馆系毕业,时任研究员的陈天昌,北师大心理学系毕业的,经过中央古籍文献培训班受训,时任馆员的任芳伦同志,聘用二位对于历史文献的学者在我们组织领导人进行了认真整理,受到了省科院,省地方志编辑室的高度重视,省图书馆给予及时指导,河南省图书馆学会专门在新乡召开了中州文献学术研讨会,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好评,新乡市科技情报所长张字温同志参加了会议,原任周恩来秘书,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安岗同志,在时市委书记的刘焕立、副书记常德隆、秘书长王玉堂同志陪同下参观了文献,并提出要和清史馆联系,这批文献太珍贵了,要注意进行复印宣传,我说没有复印机,刘焕立同志当即拍板,给你们买一台,这也是新乡市图书馆现代化的开端,王玉堂同志事后告我说安岗同志夸咱新乡市图书馆保管的中州文献好咧。在我们整理这批文献的期间,先是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安岗同志,看过这些文献后说:“这些珍贵文献,应注意编辑出版,让世人所知。”后是光明日报理论研究部主任看后也称赞。但由于内外特殊原因的干扰,使本已定稿的书未能付梓。这不能说不是新乡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永远令人遗憾的事。
注:在走访王玉堂老人时,他给我讲述了父亲如何整理和推出中州文献,当周总理的秘书安岗来收集当时的“三人小组”的相关资料,当时在小西街还有一个地楼系民国时期的建筑,美国人在此住过,省长田文炳的住宅,小西街开发时新乡副市长窦永才给拆了,还给提建议保留下来的同志说新乡有什么文物。图书馆内部结构的改造是因为新乡一霸手吴天君要做房地产,做售楼处。塑像也拆了。因当时的郭仲隗办的《?北日报》对国共谈判情况曾有详细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新乡市图书馆将谈判时的讲话稿,呈给中央文献办公室,为此专函对新乡市图书馆给予表扬。然后父亲就引荐了中州文献,王玉堂老人讲到安岗看到文献后特别激动,并特别叮嘱一定要出版,后来李敏修的女儿李佑铭(当时在北京参考消息编辑部工作)得知父亲在整理文献也专程北京过来,以表谢意又增送李敏修、李季合父子的书籍。(三人小组对新乡来说也是很珍贵的地方史.应该记上一笔)
平原文化艺术中心梁涛
相关链接1:
新乡历史上最早的报纸《豫北日报》,耗时33年终于找到了
2019-03-01
耗时33年,新乡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民国期间的《豫北日报》,在收集郭仲隗纪念馆展品过程中终于找到了 终于找到了!这也是河师大兼职教授、开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郭力先生作为郭仲隗后人,2019年收集到的第16批和郭仲隗有关的历史实物资料。
民国24年出版的《豫北日报》
1929年9月,任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常务委员的韩立纶,指示在新乡县党部负责的其子韩公佛办《豫北日报》。因时局变化,仅45余天便停刊。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郭仲隗倡议下同年11月11日恢复《豫北日报》出版。重新出版的《豫北日报》是一家民办的地方报纸,以宣传抗日为宗旨,直至1938年2月18日日军攻陷新乡之前一天停刊。是新乡解放前创刊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931年9月18日沈阳事变,日本出兵东北,杀我同胞,占我土地,激起全国人民义愤。豫北各县纷纷成立抗敌后援会,声讨日寇暴行,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在全国民意沸腾的形式下,由祖籍新乡的同盟会元老郭仲隗倡议,在新乡重新出版《豫北日报》,借以唤起民众,宣传抗日。
重新出版的《豫北日报》虽和2年前的《豫北日报》再报名和人事等方面有继承性,但是性质完全改变,报纸脱离了于新乡县国民党县党部的关系,成了一家民营报纸。其政治背景以地方势力为主。报社成立了董事会,由郭仲隗、张善与、杨一峰、王晏卿等地方人事为董事,郭仲隗为董事长。辛亥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名。
辛亥元老于右任题写报名
报纸经费由新乡同和裕银号、新乡商会和焦作中原煤矿公司(郭仲隗时任常任董事,至1933年中原公司与英国福公司合营后,改任中福公司董事长)按月资助。当时新乡驻军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路军刘镇华部,刘对《豫北日报》亦表示支持,并题写了报头。
《豫北日报》为对开四版一大张,由修文印刷厂承印,每日发行2000份。社长韩公佛,总编王汝梅,编辑汤继善、周沛三、马继云等。消息来源:国内要闻由专人抄收中央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本省新闻采用省会通讯社的供稿,其他内容靠剪报、转载来填充版面。
报纸采用大报编排方式:一版为报头及广告,二版是国内要闻、专栏、社论,三版为国际新闻、省、县新闻,四版上半版为副刊,下半版为广告。
报纸的倾向,主要是宣传抗日。一方面由于郭仲隗、韩立纶等人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南京政府的屈辱投降政策不满,另外一方面当然与编辑人员的思想分不开,不论从业人员自己撰写的文章还是转载的文章,都是以抗日为中心。同时,一大批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共产党员进入报社,从外地回到新乡的共产党员李毅之、王黎夫、许邹生、郭海长等曾住在报社内。一些进步青年路过新乡也住在报社内,如:姚雪垠、刘冰雁、苗化铭等。《豫北日报》也成了中共的联络点。
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联络处处长朱瑞,就常来报社,他所著的《游击战术讲话》一书,由《豫北日报》印刷厂印刷。这本书对抗战初期的豫北游击战起了指导作用。朱瑞建立的“豫北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在《豫北日报》开辟的“救亡专栏”《豫北日报》不仅承担着揭露社会黑暗,反对贪官污吏,为穷苦大众大声疾呼的责任,还不断刊登左倾青年、共产党员所写的进步文章,是一份影响较大的进步报纸。所以当伪满洲国成立时,宣布禁止入境的中国报刊中就有《豫北日报》。
作为历史文化学者、资深收藏家,郭力先生感慨:找到《豫北日报》真是太不容易了,1986年他就在相关文献上见到过《豫北日报》的记载,他问过当年上大学暑期经常去报社实习的祖父郭文煊、四爷郭海长,老一辈人都说找不到了,韩立纶的后人韩公仁曾任《新乡日报》负责人,也说这张新乡最早的报纸估计找不到了。
郭力先生说:郭仲隗纪念馆建设本着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整体思路,着力策划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这批文献极大地丰富了郭仲隗纪念馆的内涵。若想了解民国时期的新乡城市文化,没有什么能比报刊这种媒介更全面、更有说服力了。这些80多年前的《豫北日报》,让我们穿过历史尘烟,透过一张张发黄的陈年旧报窥见一座城市的日常。
相关链接1:
河朔图书馆:新乡人民的精神家园
2021-02-20 07 来源: 初平举报
一、建设始末
河南省新乡市的“河朔图书馆”,建成于1935年8月,是时任新乡县长唐肯取的名字。 “朔”是北方的意思,“河朔”可以狭义的理解为卫河之北,也泛指黄河以北,就是河南的豫北等地。唐肯,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留学日本。1933年,唐肯调任河南省第四行政区新乡专员公署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和新乡县长。看到河南教育落后,唐肯便在新乡大兴教育之风,决意在新乡建一座规模较大的图书馆。
之前,新乡已有了一座图书馆。1928年3月,新乡县警备司令陈连富奉冯玉祥命令,把破获北关赌局一案的罚款,用于修建“中山图书馆”。但是,这座图书馆规模不大,房屋仅有20多间,征集、采购图书上万册。1930年,新乡行政公署专员兼新乡县县长唐肯建议修建河朔图书馆。1933年2月,由新乡士绅暨省内党政军各界要人郭仲隗、杨一峰、张天放、王宴卿等组成筹备委员会,唐肯任主任。馆址选在县城西北卫河湾处。在所辖各地采用募捐、摇彩票等办法,筹集银币46000元,在新乡县城购地作为馆址。建筑面积达1740平方米。1934年,一期工程即三层宫殿式办公及阅览大楼动工,1935年8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图书馆建成后,国民党新乡专员唐肯为董事长,第一任馆长由新乡专署民众教育馆长杨耀武兼任。
二、“南杨北梁”
河朔图书馆的设计出自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之手,堪称杨廷宝中年时期的佳作。建筑界当时有“南杨北梁”之说,“梁”是梁思成,杨就是咱们这位“杨廷宝”。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参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图书馆等重要建筑。杨廷宝,祖籍河南南阳,1921年至1924年,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杨廷宝回国不久,就被请到中国近代成立较早的中资建筑公司——天津基泰工程公司工作。新乡河朔图书馆就是天津基泰工程公司承建的。在河朔图书馆,中西建筑设计理论、技艺,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潮流、科学技术和时代精神。河朔图书馆的建筑质量,也让人称绝,至今依然坚固如初,没有对其进行过大修。2008年5月份,新乡市群艺馆自筹资金,招标古建筑施工单位,对其进行了彩绘,使河朔图书馆重现昔日风貌。
据《河南政治》第七卷第二期载: “新建总馆地址在车站与城内中间卫河边上,该地四面环河,呈洲形,有地50余亩,颇擅风景之胜,交通之便。馆舍为宫殿式楼房,系由天津基泰工程公司设计,内有大阅览室、新闻杂志社、文物陈列室、演讲室及其他办公室,同时可容纳300余人阅览……”
三、镇馆之宝——南藏经
始建于1557年的浚县天宁寺藏经阁,原存6053卷南藏经,经本长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用洁白竹纸裱装,为毛笔抄写与木板印刷混合版本。400余年间,保存完好。1949年,大藏经孤本曾藏书于平原省图书馆,今藏于新乡市博物馆。现在,新乡市图书馆有各类藏书80多万册,在馆藏5万余册古籍中,列入善本的就有1000余种,其中117种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收录。
河朔图书馆的首批图书,是唐肯向各地文化界的朋友募集来的,有几十柳条箱。后来的河朔图书馆,有工作人员数十人,藏书5万册。当时还建有巡回文库,以乡镇小学为对象开展借阅活动,每月巡回一次。1938年2月,新乡沦陷前夕,河朔图书馆馆长杨耀武将珍贵图书3万余册,分装70箱,运往信阳师范学校,后又随信阳师范学校转运潢川。可惜的是,途中书籍全部散失。日军侵占新乡后,将河朔图书馆占为兵营,残存图书损毁殆尽。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9月建立平原省,平原省政府驻新乡市。1949年10月,河朔图书馆更名为“平原省图书馆”,这是解放后新乡市唯一的图书馆,集中了原太行行署和冀鲁豫行署的藏书以及河朔图书馆的藏书。平原省虽然只存在短短的3年,但当时的平原省图书馆,却收藏了一批珍贵书籍,其中不乏稀世孤本,这也奠定了今日新乡市图书馆的地位。
四、历史事件
1.当时它的落成还登上了《申报》,相当于新华社的新闻通电。
2.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3月3日,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来新视察,在河朔图书馆听取新乡执行小组汇报。
五、述评
每座城市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经过岁月沉淀,深深嵌入了城市的脉搏之中,植入人们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气质。河朔图书馆就成为一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最好承载体。它记忆着城市的演变与发展,讲述着百姓的苦与乐,也成为新乡市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中国“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三大书院无争议。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 有争议。其中,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二月二十四日,宋真宗正式赐额为“应天府书院”,是为州县兴学之始。那时,学院的建筑功能是为了兴学。据资料显示,皇宫内的就不说了,真正用于藏书的图书馆,在国内少之又少。所以,河朔图书馆寄托着无数志士先贤的希望和理想,如何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个文化遗产,无疑成为当代建设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宏承号会客室
洞察社会万象,关注人物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