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公元2020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七,冬至,郑州,有蓝天,有点冷。

熙宁五年(1072年)十一月初十,冬至,杭州,阴雨天,有点冷。苏轼——这时他还不叫苏东坡——心情其实有点不太好。

冬至在宋朝,也是一个大节日,那时,冬至是与元旦(即春节)、寒食并列的“三大节”之一,又称“亚岁”,冬至前夜也被称为“冬除”。

这一年,苏轼37岁,在熙宁四年11月28日,他到任杭州通判,此时据他被贬谪的“乌台诗案”、成为苏东坡还有8年。

苏轼不在汴京好好地当京官,来杭州是有原因的,也是被迫的,因为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流弊,遭到政敌的攻讦,苏轼要远离朝中的政治斗争,远赴杭州担任通判。

在杭州的苏轼,其实相当失意。苏轼在杭州任通判,除去审问案件,并无重大任务。但这个职务的职责让他很不爽,因为监狱里多是违犯王安石变法的良民,所犯的法条都是苏轼反对的,但那是法律,他无权更改。苦闷压抑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让苏轼尽量地逃向大自然,而自然美的绝佳处,杭州城处处皆是——吉祥寺就是这样一个所在。

熙宁五年十一月初十,冬至,下着小雨,天气有点冷。苏轼第二次来到了吉祥寺(杭州的广福寺),心情和第一次来很不一样。

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苏轼跟随杭州知州沈立去吉祥寺赏过一次牡丹,那是牡丹开得争艳。苏轼挥笔写下了《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在诗中,诗人与众人同乐,一起去看牡丹花,喝醉了酒把鲜花戴在头上,引得路人哄笑。

那是苏轼难得的欢乐时光,苏轼这人其实是情绪敏感体质,非常容易感伤,搞得像双鱼座一样,其实他是摩羯座。

苏轼一个人再次来到了吉祥寺,寒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寺庙后面的牡丹园里已经看不到一点绿意。五月间盛开的牡丹,只剩下枯枝。

苏轼想了很多,冬至这天本来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他却独自漂泊在外,子由远在他乡,夫人和孩子在汴京,身边无一亲人。

苏轼的内心极为伤感,他的感觉可能和另外一位东坡——白居易的一首诗感觉是一样一样的,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中写到: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那一刻不知道苏轼有没有想到白居易,不过他也挥笔写来了一首字里行间充满忧愁的诗句《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诗中的荄字读gāi,意思是草根。

这首诗描写得很是伤感,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个字,却是写尽了内心的无奈,尽管诗人想要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一起度过冬至节,可是现实的生活又是令他很无奈,所以他只好一个人独自去到吉祥寺游玩。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苏轼就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描写了当时的心境,以及周围的环境,这样的一种描写,也使得这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读来也是令人感慨万千,以“井底”和“微阳”来呈现,立马也令这首诗意境全出,潇潇寒雨打湿了枯草,也使得这种情感更为细腻,而那种悲痛之情也是呼之欲出。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写得更为伤感,也更加的悲情:

没有人像我苏轼一样,即使是在冬至日,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是一个人独自漂泊,不是开花的时候不肯来,而是由于我一生都是如此。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道出了“诗心”,即诗人的精神内质:超凡脱俗,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孤独,是苏轼诗词中的一个常写的话题,苏轼的一生,似乎在大多数的时间都与寂寞为伴,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很多事情都成为了寂寞的开端。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也许正是孤独才成就了苏轼吧。

苏轼,冬至了,开心点,快乐点,去吃一顿“角儿”吧!我们知道,在你们大宋朝,饺子还被称作“角儿”。

祝你冬至快乐!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威联木思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2020-12-23 11:28

威联木思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2020-12-23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