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联民生证券以归母净利润1185.19%的暴涨增速,在券商行业中划出一道刺眼的增长曲线。40.11亿元营收、11.27亿元净利的“亮眼”数据,让市场一度将其视为券商并购整合的成功范本。但剥开业绩泡沫的外壳,投行业务深陷财务造假赔偿漩涡、合规罚单密集落地、业务结构失衡依赖行情“输血”、管理层架构暗藏整合隐忧等问题,正将这家券商推向“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的悬崖边缘。

投行业务陷造假赔偿,两年罚单超十张

2025年8月,济南中院一则一审判决,将国联民生投行业务的合规漏洞彻底暴露。作为龙力生物2011年上市的保荐机构,其旗下子公司国联民生承销保荐(原华英证券)因未履行审慎核查义务,需在1618名投资者2.7亿元索赔案中承担5%连带清偿责任,涉及金额约1382万元。这起跨越五年的虚假陈述案,揭开的不仅是一桩旧案,更是国联民生投行业务长期存在的执业质量短板。

回溯龙力生物造假始末,其2015年至2017年通过删改账套、伪造凭证虚增利润超5.8亿元、虚减负债最高29亿元的行为,并非无迹可寻。但作为“资本市场看门人”的华英证券,却未能及时察觉风险,最终在企业退市后被卷入集体诉讼。尽管国联民生在公告中强调“赔偿金额仅占上半年净利1%,不影响财务稳健”,但这起案件折射出的投行业务风控漏洞,已成为悬在公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毕竟,1382万元的赔偿或许可控,但若未来再爆发类似案件,叠加监管趋严的背景,其品牌信誉与财务压力将难承其重。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联民生的合规问题并非个案。2024年至今,其投行业务已陷入“罚单密集期”:2024年末,因福特科、恒业微晶等IPO项目违规,民生证券单月收到三次监管警示;同年,债券与财务顾问业务被评为C类,2025年2月又因债券业务内控不完善、承销尽调不规范被证监会责令改正;4月至6月,深交所、北交所先后就迪嘉药业、奥迪威等项目未勤勉尽责问题,对其采取书面警示等自律监管措施。短短一年半时间,合规罚单超十张,足以说明其投行业务风控体系的脆弱。

而中证协连续两年将民生证券投行执业质量评为C类,更是给市场敲响警钟。2024年,民生证券29家IPO项目主动撤回,撤否率超60%;原华英证券同年IPO保荐项目4起,撤否率更是高达100%。高撤否率与低评级相伴相生,暴露的是公司在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内核质控等全流程管理中的严重不足。如今,民生证券与华英证券的投行业务已完成合并,两类“高风险”业务主体的整合,究竟是“风险叠加”还是“优势互补”,答案不言而喻。

自营业务撑起九成增长,“靠天吃饭”隐忧凸显

国联民生上半年净利润12倍增长的“神话”,实则是一场依赖市场行情的“短期狂欢”。拆解财报数据可见,公司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并非稳健的主营业务,而是波动剧烈的自营业务——2025年上半年,自营业务营收16.87亿元,同比暴涨14052.11%,贡献了超四成营收;若对比2024年自营业务2.17亿元、同比下滑67.78%的业绩,这种“过山车式”增长的不稳定性暴露无遗。

自营业务本质是券商“用自有资金炒股”,其收益与A股行情高度绑定。2025年二季度以来的市场上升行情,确实为国联民生带来了短期红利,但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在券商行业早已被证明不可持续。2024年市场回调时,公司自营业务收入近乎“腰斩”,便是最好的例证。更值得警惕的是,在自营业务“一枝独秀”的同时,公司其他业务板块已出现明显颓势:2025年上半年,其他业务收入下滑50.64%,投资管理业务下滑8.23%,业务结构失衡问题愈发严重。

即便被国联民生视为“增长亮点”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也难逃“依赖行情”的桎梏。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22.7亿元,同比大增158.37%,且超过2024年全年营收。但这一增长并非源于服务能力提升,而是得益于A股市场交易量随行情转暖而激增。一旦未来市场回调、交易量萎缩,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将大概率同步下滑,公司业绩增长的“双引擎”或将同时熄火。

投行业务本应是国联民生合并后的“核心增量”,但现实却与预期相去甚远。2025年上半年,合并后的投行业务收入仅5.44亿元,虽同比增长2.1倍,但在行业内仅排名第八,与第一名中信证券21亿元的收入差距悬殊。更关键的是,在投行执业质量连续两年被评为C类、合规风险频发的背景下,公司即便提出“培育并购重组业务为新增长点”,也缺乏让市场信服的底气——没有稳定的项目储备、严谨的风控体系,投行业务很难成为业绩的“压舱石”。

人事架构失衡,战略落地存疑

国联证券并购民生证券的295亿元交易,曾被解读为“券商做强做大的标杆”,但合并后的整合进程,却暴露了诸多深层次矛盾。2025年8月,国联民生敲定新一届核心领导班子,董事长顾伟、总裁葛小波领衔的团队中,近一半成员来自原民生证券,这种“对半开”的人事架构,看似实现了“平稳过渡”,实则暗藏业务协同与文化融合的隐忧。

从组织架构来看,国联民生采取了“两地拆分”模式:自营与研究业务归无锡总部(原国联证券基地),投行业务则全部纳入子公司国联民生承销保荐,留在上海(原民生证券基地)。这种“地理分割”不仅可能导致业务沟通效率低下,更可能加剧“派系分化”——原国联系团队擅长的自营业务,与原民生证券主导的投行业务,在资源分配、风险偏好上存在天然差异,若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更现实的问题在于,两类投行业务主体的整合难度远超预期。原华英证券2024年IPO撤否率100%,而原民生证券虽有股权承销优势,但近年来也因合规问题频发导致项目储备缩水。如今,两类业务被纳入同一子公司管理,如何平衡项目筛选标准、统一风控流程、提升执业质量,成为管理层面临的首要难题。若不能快速解决这些问题,投行业务不仅难以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反而可能因“劣币驱逐良币”进一步拉低整体业务水平。

战略层面的模糊性,也让国联民生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合并后,公司提出聚焦“产业投行”战略,但这一战略如何落地,至今缺乏清晰的路径规划。原国联证券团队更擅长资本运作,原民生证券团队则更熟悉产业项目,两者在业务优先级上的分歧,可能导致“产业投行”战略沦为“口号式宣传”。此外,公司在中报中提及的“培育并购重组业务”,也未给出具体的资源投入计划、人才储备方案,在投行业务合规风险未解决、执业质量未提升的情况下,这一目标更像是“空中楼阁”。

高增长光环下的“生存考验”

国联民生上半年12倍的净利增速,就像一场短暂的“烟火秀”,绚烂过后,留下的是合规风险、业务失衡、整合困局三大“硬骨头”。对于券商行业而言,并购整合本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但国联民生的案例证明,若只追求短期业绩增长,忽视合规建设、业务均衡与文化融合,最终只会陷入“高增长”与“高风险”的恶性循环。

未来,国联民生能否打破困局?一方面,需要重构投行业务风控体系,从项目筛选到内核质控实现全流程升级,摆脱“罚单依赖”;另一方面,需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自营业务与市场行情的依赖,培育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的长期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化解管理层架构与文化融合的矛盾,让“产业投行”战略真正落地。否则,12倍的净利增速或许只是“昙花一现”,而隐藏在冰山下的风险,终将成为压垮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