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溯“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之脉络,兼考历代文献与当代学术新证。

夫天地孕精,五行化生。粤若越地,枕山襟海,钟灵毓秀。昔欧冶子铸剑于秦溪,淬五金之精;陶人抟泥于瓯江,融水火之妙。浙江陶瓷,滥觞于三代,勃兴于六朝,越窑秘色,“夺得千峰翠色来”,实开南瓷之正统;龙泉青瓷,承越瓯之遗韵,融北方之良工,终成华夏文明之璀璨瑰宝。

故现代陶瓷泰斗陈万里先生于《瓷器与浙江》(1946年)中论断:“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此论一出,遂成学界公论,奠定龙泉窑在中国陶瓷史上之崇高地位。

考《龙泉青瓷志》(2006年,龙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凡八十万言,分十四章,网罗窑址、贸易、非遗之宏富,溯源流、辨技艺,实为浙地首部青瓷专志,堪称龙泉青瓷研究之基石;《瓷器中国》(2017年,马未都主编)亦载,龙泉青瓷乃“南方青瓷重新崛起”之标志,承两宋雅韵,而光耀古今中外。

洎乎靖康之变,宋室南渡,衣冠文物,萃于东南。龙泉窑火,遂臻鼎盛。章氏兄弟,分窑而治,各擅其场:兄生一创哥窑,胎骨紫黑,釉质凝厚,冰裂纹开,金丝铁线交织,紫口铁足俨然,器形沉静古拙,气韵高华,跻身宋五大名窑之列,备受士大夫青睐;弟生二立弟窑,胎质坚白,釉色莹润,粉青如春水初平,梅子青似碧天雨后,釉层叠翠,精光内蕴,素以造型清丽、釉色绝美冠绝民窑,享誉天下。

然考《故宫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研究》(2018年,吕成龙著),清宫旧藏龙泉青瓷,多有宫廷监烧之款识与规制,非尽为民窑之物;《天下龙泉》(2020年,浙江省博物馆编)卷二“国家公器”,更以南宋临安城遗址、宋六陵出土标本为铁证,明晰其高精尖产品直供禁廷之事实。昔《鸡肋篇》(南宋·庄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年间,更有“禁庭制样,江右烧造”之例,赵仁济等官宦督窑务于龙泉,遂为官民并举、技艺南北交融之盛况。

至其釉色之神韵,工艺之奇巧,实乃鬼斧神工,臻于化境。粉青者,色如青玉,温润内敛;梅子青者,釉如翡翠,明亮剔透。其制,需经素烧、施釉反复,厚釉层叠,凡十数遍焙烧,方得一器。《南宋龙泉青瓷研究》(2015年,周少华著)析其“色、形、制、义”四维,融工艺美学与色彩理论于一炉,谓其文化观念与技术创新相辅相成,乃成千古绝艺。《广州博物馆藏龙泉瓷器》(2012年,全洪编)收录历代精品二百五十四件,附以科研文稿,实证其釉质类玉、冰裂纹理自然天成之特质。

其器型,上溯商周青铜,尊、炉、瓶、鼎,形制庄重典雅,蕴含礼器之威仪;其纹饰,融汇自然生气,莲瓣、弦纹、缠枝花卉,浮雕出筋,尽显生灵之趣。更有露胎点彩之法,朱红衬以青釉,对比鲜明,别有意趣。新安沉船出土万件龙泉瓷,更是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大宗之辉煌见证。

逮至元明,龙泉窑官焰复炽。枫洞岩窑场考古发掘明初遗存,其五爪龙纹盘、梵文高足杯等,工艺工整精丽,规制严谨,实为宫廷订烧之官器无疑。《龙泉青瓷文化概论》(2019年,夏侯辉著)论其“非遗身份与产业全链”,追溯明清贡瓷载入《大明会典》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龙泉青瓷随舰远行,处州贡瓷遂遍传寰宇,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之重要载体。《宋韵青瓷文化的传续》(2022年,陈万里等著)亦言,龙泉青瓷为“宋韵文化之代表性符号”,其融思想、政治、技艺于一体,乃生成深厚美学渊薮。

今我龙泉,气象万千,文脉永续。龙窑蜿蜒于青山,窑火千年而不熄;技艺荣登非遗名录,声名远播于寰宇。徐朝兴、毛正聪等国家级大师,秉非遗之薪火,殚精竭虑,复兴青瓷之绝艺;“天下龙泉”大展(2019年,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联合举办),集全球四十余国馆藏近八百件珍品,尽显其全球化之深远影响。昔陆羽《茶经》论茶器,谓“碗,越州上……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盛赞越瓷之美;今龙泉青瓷,“雪拉同”之名扬四海,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及藏家竞相珍藏。

赞曰:

瓯江烟雨淬青冰,玉釉千年载道心。

官民双焰熔史笔,浙江半壁瓷国铭。

金丝铁线官哥韵,梅子粉青宇宙钦。

莫道窑火随风逝,不灭薪传耀古今!

——文成,据《瓷器与浙江》《龙泉青瓷志》《故宫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研究》《天下龙泉》《瓷器中国》等古今文献考。

甲辰正月初三 杨桦 于蜂趣楼客窗

(作者:温州市方介堪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