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和 桥 赋

龙泉之南,安仁溪畔,有桥巍然,名曰永和。始建于明成化,重建于清康熙,历数百年风雨而屹立,经几度兴衰而不朽。其形如长虹卧波,其势若巨龙饮涧,乃浙南廊桥之冠冕,亦古驿道之遗珍。今溯其源流,考其兴替,兼咏青瓷之盛、乡贤之德,遂作斯赋。

一、桥之肇建

昔者,安仁溪水湍急,两岸商旅难通。明成化初,乡贤刘养怀、项舜恭悯民涉险,乃鸠工庀材,垒石为墩,架木为梁,覆廊以蔽风雨,初名“永宁”,取长治久安之意。然清初兵燹肆虐,烈焰焚桥,梁柱倾颓,唯余断碣残基,令人扼腕。幸康熙五十七年,刘灿、项镐慨然倡募,集三千金,更筑新构,易名“永和”,寓和睦永续之愿。自此,五墩四孔,横跨清溪;七重伸臂,力托苍宇。四十二间廊屋,可避骤雨骄阳;三重歇山亭阁,尤显匠心独运。

二、形制之奇

观其构造,巧夺天工。墩以条石砌筑,中流三砥,皆设破水之刃,以分洪涛;梁以巨木叠伸,逐层出跳,力承千钧之重,稳若磐石。桥面卵石墁地,踏垛东西,计五十三级,步步生韵;檐下直棂护栏,风雨板外,映水影摇,历历如画。尤奇者,中央桥亭,藻井斗八,神龛肃穆,乡民祈佑,香火绵延。昔时驿马驰骋,商贾络绎,今犹见辙痕深深,诉说着云和、龙泉两邑之往来。

三、人文之盛

此地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上游右岸,古樟参天,根盘沃土,荫蔽乡里,与桥相伴,共历沧桑。遥想宋元之际,龙泉青瓷名扬四海,窑火映天,釉色如玉,永和桥畔,瓷工络绎,挑夫负匣,沿古道而输四方。虽吉州窑衰于元末,然瓯江流域,窑烟未绝,薪火相传。至若近世,有乡贤周观美者,执掌安仁文化站,穷半生之力,搜罗故老传闻,修缮古迹文献,使永和桥之史,不致湮没。其人曾辑《山间清泉》,录民谣轶事;复考桥碑铭文,证历代兴废。更于永和桥上设宣传窗,廿载不辍,俾后人知先民之劳,感匠艺之精。

四、今昔之思

嗟乎!永和桥者,非独一木石之构,实为千年文明之缩影。其兴也,赖乡民同心;其存也,因护者竭力。昔有刘、项二族倾资重建,今有周观美辈奔走呼号。虽屡遭洪火之厄,然代有缮葺之举:咸丰五年水毁墩基,民力修复;共和初年桥身倾仄,钢箍固之。及至新世纪,护坡以混凝土,补椽以新松,使古桥历久弥坚。今伫立溪畔,但见廊影倒映,流水潺湲,老者闲话于凳,稚子嬉戏于阶,俨然一幅桃源画卷。

结        语

永和之桥,横跨古今;安仁之溪,流淌春秋。其木石之坚,可比德于君子;其廊檐之广,可纳福于黎元。愿此桥长存,与古樟并茂,共青瓷同辉,永昭龙泉之文脉,恒铸乡愁之丰碑。

时维丙申年孟春 杨晓春 撰于寄吾斋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