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自斐
机器狗“上岗”泰山后,身旁工友用调侃地语气问王荣泉,“咱们以后是不是要下岗喽?”,愣神了几秒后,王荣泉慢慢俯下身子,顺势拿起挑货的扁担扛在肩上,背过身边走边说道,“青春献泰山,风光留大众,能撑几年咱撑几年”。
五一假期间,泰山风景区人潮涌动,一只“机器狗”驮着物资穿梭在人流中,步态轻盈,完全没有费力的感觉,引发众多游客围观称赞。从泰山文旅物业处工作人员介绍得知,这只“机器狗”是由宇树科技公司研发的工业级四足机器狗,具有强大的性能,静态最大承载力达到120公斤,满电续航4至6个小时,充电仅需一个小时,负重从泰山脚下红门出发登顶最多只需两个小时,远快于一般的人力。
这不免让一步一个脚印用肩膀将物资驮上山顶的挑山工们多增添了一份担忧,未来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一直乐观自信的王荣泉。
会打拳者不慌张,早晚挑到泰山上
18岁的王荣泉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带上干粮和行李驱车五十多里就来到了泰山。当时泰山挑山工队长赵平江看他身材瘦小,肯定干不下来挑山工这个工作,就让他回泰安老家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但王荣泉并没有轻易放弃,“来都来了,怎么着也得试一试才行”。没想到这一试,就坚持了三十多年。
王荣泉十分清楚的记得第一天上班仅仅挑了两趟不足一百斤的货物,第二天就再没办法继续干活了,两个肩膀火辣辣的疼,生生磨掉了几层皮,逐渐溢出清水、血水。后来老挑山工向传授了他一些挑货的技巧后,随着年岁增加,王荣泉才逐渐熟练起来,并在其中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与技巧。
与其他挑山工一口气将货物挑到目的地不同,王荣泉选择累了就歇,歇好了再走,主打劳逸结合。
凌晨四点多,挑山工们简单吃点大饼、馒头加稀饭类的早饭,就开始在集合点分货(货物大部分为水、鸡蛋、免费等食用品),确定好自己的货物并称重后,王荣泉便立即挑上货物开始了上山的行程,“一天差不多到山顶来回三趟,好的时候四趟也有,每次挑大约就120斤左右,我跟我那些个工友兄弟不一样,他们是“坦途不歇脚,重担不歇肩”,有的一口气不休息把货物挑上去,我是累了就歇一会,歇会儿不累了再干,俗话说,会打拳者不慌张,早晚挑到泰山上”。
早上八点,途径十八盘,不少夜爬泰山的游客从山顶下来,偶遇王荣泉休息,也和他闲聊起来,有的兴致上来也要体验一下他的工作,试一试自己能不能挑的动,但大都都是被货物的重量劝返,纷纷都说挑不动,有的也悄悄打听王荣泉这么累,一个月能赚多少钱。对此,王荣泉也都如实作答,“我们这工资根据你每趟挑的货物重量,还有路程结算。一个月挑的越多,拿到的钱也就越多,我一个月也四五千块钱吧,自己混一个工钱,养养家,减轻家庭的负担,年纪大了没以前能干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其中也难免有令人难堪的时刻,有的游客以此来教育孩子,“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像他一样,知道吗?”,王荣泉也没有对此顺势作出什么会回应,只是在后来说到,“我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又是农村出来的,不知道干什么,就来出卖力气了,现在自己这么干,一是服务大众,二是也为了下一代过上好生活,出人头地,俗话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简单休息几分钟后,为了赶时间,王荣泉又挑上了货物上路了,毕竟节约时间越多,能干的也就越多。面对千层级台阶,即使��像王荣泉这样的“老手”也经常挥汗如雨,“腊月寒冬也是,汗珠顺着额头滴答滴答往下掉,一趟挑完,衣服湿透好几层,一身汗上去,一身冰下来,那也得把货物挑上去,应了这个活,就得做好挑山工的本职工作,为泰山做贡献,再苦再累,也得坚持坚持再坚持”。
中午十点左右,王荣泉终于达到山顶,将货物送到商家手里,拿上商家给的货物运送凭证之后,便马上匆匆下山回到住处中午饭,补充体力。“我们有的时候是一天四顿饭,饿了就得吃,吃完了再上去,不吃饭干不成,没有力气。现在条件好了些,政府给建了厨房能吃口热乎饭,之前活儿赶的时候,就是把硬邦邦的馒头泡浸饭里,赶紧吃完,又马上上山了”。
靠着一趟一趟上山下山,一步一个脚印,王荣泉不仅赡养了父母,养活了自己,也养活了一大家子,供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现在年纪大了,家人们都让他不要再干挑山工这个工作,让他歇一歇。
“风吹日晒,不论刮风下雨,都得干活,年纪大了,现在也落下了一身病,腰腿酸痛,家里人都让我回家,别干挑山工了,在这三十多年了,还真舍不得,回家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在泰山工作三十多年的王荣泉似乎已经融入了泰山之中,“我现在讲的口号是,我们挑山工为泰山服务,为游客服务,为家庭负担,这是我内心一直秉持的想法,现在机器人先进说不定以后就替代我们了,但我现在是能多干就多干点,干不成了就不干了”。
与王荣泉同为挑山工的王怀玉,挑山已经十五年,“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没办法为了生活,为了让孩子好好上学,就来泰山干挑山工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来。前几年家里盖了新房子,孩子也都供上大学了,都是靠着自己这个肩一步一步挑上去的”。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王怀玉回忆起2016年冬天,下雪天去往十八盘商铺运送货物,雪天路滑,更不用说是一层一层的台阶了,脚下一没注意连着人和货物就滑倒了,在病床上歇了两个月。“当时,家里人让在家歇着,别干了,但自己心里着急,孩子一年上学都着急用钱,还是得去干,累了,咬紧牙关坚持一下就行了”。当问到以后老了怎么办时,王怀玉回答道,“趁现在能干就多干点,老了不能干了就回家享福”。
传承挑山工精神
匆匆吃完中午饭后,王荣泉又挑着货物上山了。“干挑山工,一是不怕苦,不怕累,不能抱怨,开始抱怨就干不下去了,苦不苦,累不累只有自己干才能知道,我们这个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赚钱,养活家庭,到了这个年纪了也是为了能把挑山工精神传承下去”。
“我们这一批都五十多,快六十了,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又苦又累的活了,我们老了,不能干了,不知道这泰山挑山工以后还能成什么样子”,王荣泉闲聊到。当说到以后机器人可以代替挑山工运送货物,王荣泉笑着说,“也有可能,还是希望下一代能把这个传承下去,老一辈的精神不能忘了”。
结束了一天的疲惫,挑山工们回到了集体宿舍,墙壁上挂着“弘扬挑山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标语,墙壁下,王荣泉、王怀玉等挑山工们正围坐在一起吃晚饭,互相告慰着今天的辛劳,几杯酒下肚纷纷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据前任挑山工队长赵平江介绍,2010年之前,挑山工队人员还一直保持在300人左右;2010年以后,只有20多人;现在,仅剩十几人了,而且年龄老化严重,最大的58岁,最小的也41岁了。“当初刚建国的时候,挑山工大概有四百多人,那个时候正赶上泰山建设,大家干的热火朝天,碧霞祠是挑出来的,天街是挑出来的,索道也是挑出来的,泰山上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用肩膀挑上去的”,赵平江说到这些时情不自禁的激动起来。
泰山文旅物业处,其工作人员表示,机器狗的运用是一种尝试,目前只是在测试阶段,并不能简单的轻易替代挑山工工作。而且在泰山一些地势复杂的地方,像十八盘这样的陡坡,对于机器狗的运行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另外,机器狗的投入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规模投入使用的话,景区成本压力也难以承担。
更重要的是,挑山工作为泰山多年传承下来的职业,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沿途物资的运送,也代表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
自北宋时期就有的挑山工“负而趋”的记载,冯骥才写下的挑山工们又蕴含了别样的智慧。他们不仅承载着泰山的历史记忆,其坚韧不拔、一步一个脚印的的挑山工精神也承载了泰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正观特稿
正观新闻特稿中心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