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者按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序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治大国若烹小鲜
——艺事,宜悠着点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这话中的意思,能触动我们认知的是,干什么事都要悠着点。当然,老子的话,虽说是冲着帝王将相而发,但老子的书是为天下人所写,老百姓读后也会有所感,有所悟,而老百姓的感与悟会随着处境改变而不同。天下大道,总是这样,广布福音。
干事悠着点,一不是不干事,二不是“磨洋工”,是说做事布局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顺其自然。这样做事的好处,一是少走弯路,二是少掏学费,似慢不慢,胜于大呼隆。所以,哲人的哲语,同老百姓的俗语,似远实近。比如民间俗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就近于《老子》所说,不过一指大,一指小,老百姓少的是优雅深奥,有的是平俗与直白。
宋拓东汉夏承碑-局部
艺术家为艺人生,心中牵挂的是传世之作。创大作,不能有吃热豆腐的心态,那容易局促、偏颇、浮躁、浅薄。创大作要拿出“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的本事、手段、心态,神闲气定。毛泽东有一句诗,写出了创开天辟地伟业的领导者的必有心态心境:“胜似闲庭信步。”就是这个“闲”,就是这个“闲庭信步”,是自信,也是谨严、认真,顺从自然,顺从规律。艺术创作也要遵守规律,这规律既有艺术规律,也包括生活规律、事物规律。这样才能合理使用知识积累,写出自己精神的丰富、壮观、宽阔、深厚。艺术作品,虽然有生活为源,但它的创作是望“空”虚构,是要先在心里完成它的存在,是需要艺术家有很不一般的神态,就是神闲气定。艺术巨作的创作一定是这样,积极的良好的创作心态、心境,一定要有的。先是清静下来,勿急、勿躁、勿有过,如此方不伤害其他。作家老舍,是写过好多大作品的人,有一篇文章讲,1930年代,他在山东济南教书时,对家人说:“我沉默时,不与你们交流时,那不是在生你们谁的气,是在构思作品。”创作就是这样,一定要有“闲”的心境。
艺术家有“闲”的心境,却没有闲的心,没有闲着不动的心。艺术家“闲”的心境,就是老子说的“无”,就是佛家说的“空”。这里“空”了,没有了他物,艺术因素才能悄然而入,艺术思维才能积极活跃,艺术境界才能鲜亮生动。
宋拓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局部
我们说人干什么事都要悠着点,艺术创作尤要悠着点,就是说为艺者一定要从作为俗世俗人不可少的俗世人生中悠出来,进入“闲”的创作心境。整天“食色性也”,那写不出小说,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画不出好的中国画。整天心里想着“食色性也”,可以制作,但不能创作。为艺者顺从自然,就从这里开始,就体现在这个方面,就表现在心平、气静、神闲。艺术家的功夫多半近于佛家打禅、道家入定,心放平、放静、神闲。神闲就是放松对直观事物的注意,见而不见。
创艺术大作、巨作,一定要有良好的艺术心理准备,要从一般的心理进入艺术心理。《空城计》诸葛亮上场第一句就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哪”,艺术家一如诸葛亮,是散淡的人,做散淡的人。这散淡说的是心、是性、是情,不是头不梳,脸不洗,衣饰不整。否则,那就成了济公。济公也是先从人生求散淡,心求散淡做起。不受物欲束缚,心才能散淡。心不散的,神也不闲。心神不散不闲,两眼盯着有形物,宜去“求田问舍”。《幼学琼林》是这么说的。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汉末大书家蔡邕,也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说到书法时有散其怀抱的话,这是真知灼见,甘苦之言。书家作书,画家作画,当心如瓦注,不可郁结如拳。有郁结则神不闲,则心不入境。无境之书画,则韵无居处,韵无依托,是为拘谨之作。拘谨之作缺少表现力,不自在,不自由,像林黛玉进了荣国府,不缺吃穿,就是没有家的感觉,这是要折寿的。
具体创作方面的问题,作品规格越大,越不能急,要立从容淡定之意。书法,求飘逸,绘画求恢宏,不伤其雅。
书画大作,不能作急就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说书写在一时,然感慨已多年。感慨为心作,落纸为墨迹。
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局部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XUYU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

私享艺术
私享艺术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