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舞台上,南京银行凭借强大的债券投资和对公业务,一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堪称城商行中的佼佼者。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其业务版图时,却发现零售业务与网络助贷业务暗藏玄机,犹如平静湖面下涌动的暗流,令人忧心。
先看零售业务,2025年上半年,南京银行零售业务实现营收76.44亿,在公司全部营收中的占比为26.8%,看似表现尚可。但仔细剖析其对净利润的贡献,问题便浮出水面。同期零售业务净利润仅8.29亿,在公司净利润总额127亿中占比仅为6.53% ,营收与净利润贡献严重失衡。回顾去年,零售业务收入125.59亿,占营收四分之一,可营业支出竟高达137.43亿,支出同比增幅42.92%,直接导致零售业务亏损近12亿。如此巨额的支出,除相对固定的业务及管理费,大头无疑来自信用减值损失,这背后正是个人消费贷埋下的隐患。
从2020至2024年,南京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一路狂飙,从945亿激增至2028亿,在个人贷规模中的占比从不足50%攀升至63.67%。虽然个人消费贷的不良率未单独披露,但从个人贷款不良率数据可见一斑。2020年至2025年上半年,个人贷款不良率从0.88%升至1.43%,明显高于全行平均不良率,考虑到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已占据个人贷款规模的大半壁江山,不难推断其已成为南京银行资产质量的沉重负担。
南京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传统消费贷款,像“你好e贷”、房易贷、个人装修贷等;消费金融,以控股的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网络金融业务,也就是与助贷平台合作的网络贷款业务。其中,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司扩张迅猛,2024年9月末,表内贷款余额近515亿,较上年末增长近200亿元,增幅高达63.32%,究其原因,放贷利息和息差远高于南京银行平均水平,如此高息虽带来丰厚利润,却也暗藏风险。据相关报告显示,其入池资产最高贷款利率达19.80%,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也达12.68%,远超南京银行零售贷款平均利率6.58% 。
而网络助贷业务同样热闹非凡,南京银行不仅与蚂蚁、京东等头部机构合作利率高达24%的资产,还对接了利率高达36%的腰部平台,如乐信、洋钱罐、还呗等。这类高息网贷业务虽收益颇丰,却也带来了巨大的投诉压力。2024年,南京银行接收监管转办的客户投诉6599笔,其中贷款业务就高达5447笔,黑猫投诉上关于南京银行和南银法巴消费金融公司的投诉更是铺天盖地,内容多涉及“高利贷”“暴力催收”等。
今年4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助贷新规”,强化银行对助贷业务的管理责任,明确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10月1日网贷新规正式生效,“双融担模式”也将成为历史。迫于新规压力,南京银行已暂停36%利率的网贷业务,这无疑切断了其高收益资产的重要来源。
再看网络贷款规模,虽南京银行未完整披露,但据相关报道,2021 - 2023年,其网络贷款余额逐年增长,截至2023年末高达887.41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485.80亿元,增幅高达82.67%,在个人消费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21年的41.6%升至2023年的51% 。2024年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再创新高,2025年的数据仍待披露,但失去高息网贷业务这块“肥肉”后,南京银行未来的资产池又将在何处寻觅?
南京银行在零售与网络助贷业务上已站在十字路口。曾经依赖高息贷款业务带来的短期繁荣,在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已难以为继。零售业务的亏损、网络助贷业务的合规风险,都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若不能及时调整业务策略,优化资产结构,加强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南京银行恐将在金融市场的浪潮中陷入困境,曾经的辉煌也可能逐渐黯淡。未来,南京银行何去何从,市场正拭目以待 。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