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长安银行交出了一份营收、净利双增的业绩报告。这家陕西省首家省属法人股份制商业银行,以营业收入48.61亿元、净利润13.12亿元的成绩,实现了8.56%与9.22%的同比增长。然而,在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资产质量承压、涉嫌违规放贷、合作机构乱收费等多重问题却接踵而至,让其增长成色大打折扣。

作为2009年由五家地方金融机构重组而成的省属银行,长安银行凭借省内广泛的网点覆盖,在存贷款市场占据着稳定份额。此次半年报显示,其资产总额已达5771.31亿元,营收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的爆发式增长,该指标较此前大增超8亿元至11.67亿元。但蹊跷的是,这份业绩报告对核心的资产质量指标却避而不谈,而2024年的财务数据早已显露隐患。

2024年,长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2023年末的53.66亿元攀升至59.87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82%升至1.85%,拨备覆盖率则从191.15%降至173.44%,“一升一降”的指标组合凸显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联合资信在跟踪评级报告中明确指出,该行逾期及不良贷款占比上升,展期贷款规模较大,宏观经济弱复苏背景下,企业经营状况不明朗进一步加剧了风险。

一笔大额逾期贷款的细节更暴露了其风控漏洞。2021年6月,长安银行西安阎良区支行与启迪环境子公司西安启航签订7亿元借款合同,但早在当年1月,启迪环境就因欠税0.79亿元被通报。后续启迪环境更是多次被列为失信对象并被申请破产审查,而长安银行在借款人控股股东已暴露风险的情况下仍发放贷款,最终导致2024年该笔借款部分本金及利息逾期,不得不通过诉讼追讨6.76亿元本金及相应息费。对于授信时是否充分评估风险,该行至今未予回应。

比风控疏漏更引人关注的是涉嫌违规放贷的问题,第七大股东东岭集团的破产重整事件将这一隐患彻底揭开。2024年7月,东岭集团被裁定破产重整,其持有的长安银行3.65亿股份已全部被冻结。但长安银行2024年报显示,对“东岭系”授信总额18.38亿元,关联企业贷款余额达17.91亿元,且全部被列为正常类贷款。

裁判文书网的信息更直指其违规操作。2025年6月披露的判决书显示,长安银行宝鸡陈仓区支行起诉宝鸡欧利盛物流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法院认定案涉借款实为东岭集团委托欧利盛物流所借,且长安银行对此知情。令人震惊的是,同类案件多达35起,均为东岭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为村民开办企业担保,实际用款人为东岭集团。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这些借款合同应直接约束长安银行与东岭集团,欧利盛物流等名义借款人无需承担还款责任。在东岭集团已破产重整的情况下,长安银行仍将17.91亿元贷款列为正常类,是否计提足额准备金、是否符合审慎分类原则,成了亟待解答的疑问。

资产质量问题尚未厘清,消费者对助贷业务的投诉又将长安银行推向风口浪尖。截至2025年9月9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长安银行的投诉累计达369条,而已回复及已完成的仅84条,近30天新增投诉23条。投诉焦点集中在合作机构变相收费抬高融资成本,担保费、咨询费、会员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使得实际利率远超合同约定,部分甚至超过36%的红线。

有消费者反映,通过橙心贷向长安银行申请5500元借款时,被扣除499元前期费用,综合年利率超60%,典型的“砍头息”操作。另有借款治病的消费者称,91500元借款中包含18000多元服务费,加上5000多元利息,沉重的负担远超预期,而长安银行仅记录投诉却不解决问题。

即将施行的“助贷新规”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应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完整掌握收费情况,将增信服务费计入综合融资成本,并禁止合作机构变相抬高费率。但长安银行作为资金方,是否知晓并默许合作机构的违规收费,为何对综合融资成本监控失效,对高投诉平台是否采取暂停合作措施,这些问题均未得到该行回应。

一边是业绩增长的光鲜数据,一边是资产质量、合规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多重隐忧。对于长安银行而言,如何正视这些问题,修补风控漏洞,规范业务操作,远比短期业绩增长更为重要。在金融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若不能及时化解风险,这份“双增答卷”恐难掩长期发展的隐患。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