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编者按

《老子》五千言,历代解读者众,多仅拘限于就哲学而谈哲学,就思想而谈思想。而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其技法、审美原理、思想、境界多以老子为基、为核、为本,《老子》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然而,却未见系统阐释者。

缘起《书法报》主编:兰干武的一次约稿,且旭宇先生研究《老子》多年,随后由其口述、郗吉堂执笔整理,从《老子》中汲取灵感,凝结为30篇感悟之思,首发于《书法报·书画天地》,一经推出便在书画界与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其后,《老子与书画》《老子与书法艺术》相继出版,进一步延展了这一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私享艺术》关注并推荐旭宇书画作品及其专著多年,我们感觉这部书,从书画角度研究,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还有很多朋友没有看到,这是一部值得所有艺术创作者都应该看到的研究老子与艺术的书,所以我们向旭宇先生建议并得到其授权,于《私享艺术》线上连载。

文·兰干武

应该是前年年底,我与旭宇先生在讨论他的《寄给历史的书札》时,顺便告诉他,我欲创办一本纯文学刊物《穷文》,想听听他的看法,并向他约稿。旭宇先生听了我的设想,很高兴,也非常乐意供稿。他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研究老子,有一些心得,可以写出来。

我与旭先生交往20年,知道先生从不食言,说到的事情,很快就会兑现。果然不出我所料,不到半年时间,旭先生就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已经写好了,共计30篇。因了多种原因,《穷文》尚未推出,我就将旭先生口述,郗吉堂先生执笔的《老子与书画》安排在自己主持的报纸上连载。文章一经刊出,反响极大,每次公众号发出,都获得众多读者称赞。

可以肯定地说,《老子与书画》这件“左图右文”的作品,它与旭宇先生另一件力作,即《寄给历史的书札》一样,都是集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于一炉,填补了当代书法的空白。仅此一件作品,便足以支撑起一座博物馆。旭宇先生穷一生精力,研究《道德经》,颇有心得,对人生世事,洞若观火,已而一身正气,无欲无畏。但对艺术却有谦卑之心,矻矻以求,以小学生自居,正是这种敬畏之心,成就了旭宇先生的大事业。其实,纵观当代书坛,真正能称得上学人的又有几人?特别是在世的书家中,如旭宇先生这般老而弥坚,老而弥笃,老而弥秀,老而弥壮者,又有几人?是故,以我从业几十年的眼光,可以负责任地说,旭先生作为文人书家,在当代,可说是秦砖汉瓦,硕果仅存,能望其项背者不多了。

这本《老子与书画》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我对旭先生的评价。过去,人们对老子的研究,多专注于思想和哲学范畴,专门从书画艺术的角度作深入的专题研究,尚属首次,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因而,旭先生的壮举填补了老子研究的空白。当代及后世有识之士,都会感谢旭先生及吉堂先生的学术分享。

是为序。

戊戌中秋前一日于近吾且远居

作者系《书法报》主编,著名文化学者

旭宇先生为本篇文章题字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善“有”亦当善“无”

旭宇口述 郗吉堂整理撰文

有无之间,蕴无限玄机,藏千古灵秀。

故得有无之道,为人则为智者,为文是为精灵。

老子是中华民族思想的老祖宗,《老子》哲学思想中有不少关于艺术哲学的内容,这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也是民族文化形式的根,以及灵魂所在。

读《老子》,至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句,读兴止而悟趣生,以为老子之清心,当与文人之文心,相契合而融通。

宋拓东汉夏承碑-局部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不论创作,还是欣赏,都要直面艺术表现上有与无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书法上,这种关系归之章法布局,在绘画上,则归于经营位置,都是对形式感因素的使用与摆布问题。按说,汉魏、六朝以来,书画领域此谈不少,应该是一个清楚而又明白的老问题了,但现在的问题不是在观念上,而是在艺术实践上,绘画时把画面弄得满满的,书法上也是上下左右到边到沿,满纸黑乎乎的字,好像只有这样才可以显示出为艺者的艺术才能、才气、技巧。这样一来,“有”倒是有了,但只有了“有”,没有了“无”,而没有了“无”也就没有了“有”。这好比没有了白天,哪有黑夜可言?又好比建房子,有四壁,有门窗,房间是空的,这样房子才有用处。如果不是这样,四壁全封闭,四壁之内,填实填满,这还算房子吗?这种房子能用吗?书画之作,道理同此,既要有“有”,又要有“无”,“有”是为“无”服务的。在这里,“有”是手段,“无”才是目的所在。为什么“有”不能是目的?因为“有”是既定的,“无”才是未来,是希望,是发展的广阔天地。“有”是书家或画家个人炫耀之处,“无”才是社会公众、欣赏者的舞台与天地。

所以我们的艺术,具体说是我们的民族艺术,在理论上要给创作者、欣赏者留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展开想象的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艺术实践上,我们的画家、书法家,构图时,创作时,心里要想着读者、观者,要留给欣赏者再创作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肯给欣赏者留有足够多的进行再创作空间的书画家,能够惜墨惜表现机会而给欣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作空间的书画家,一定是善于观察生活、提炼素材、具有表现能力的丹青高手,翰墨大家。

宋拓宋刻米芾英光堂帖-局部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表现。表现什么?这里决不是表现个人的一点笔墨技巧,而是表现一种境界,一种博大的隐有无限众生的世界化情调,是在笔墨上以写“有”来体现“无”的存在。《兰亭序》是以笔墨、结字的流畅、轻快,来写出一种自然、舒展的心态,是那个时代文人意识的独立和个性的觉悟。唐宋以来,以至明清,文人山水的显著特点,就是见出空间,大片空间写云彩、写水,人是小的,只是点缀。在这里,空间就是“无”,是让人浮想联翩的地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远水长,壮美就在淡远之中,对“有”的可亲就在旷远之中。这是绘画大师的精心安排,精彩布局。还有齐白石的虾,虾的精神,全在虾所依存的环境,即水的世界。那是无色,无相,说是空白,说是无,也是再确切不过的。这种艺术的“白”,所要体现的就是“无”的存在。

艺术创作上,有思想、有境界的艺术家,是不会把所有的话都说完的,他们对艺术以及艺术表现力,理解得很深刻,所以他们就不会“抢镜头”,他们会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以传达出存在的意趣。这就够了。笔墨太多,会让人看花眼,找不到审美注意的中心。再以齐白石的虾为例,若其在此幅作品中画上十来只,挤在一起,虽多姿多态,笔墨功夫一展再展,但却会误导欣赏者的想象方向。

对“有”与“无”的艺术理解,是需要学习做支撑的。只是现在有些画家,不作诗,不写字,书也读得少,于是画起画来只喜欢把画面画满。有些书家也是如此,喜欢市场,喜欢功利,就是不喜欢学问。于是,怀不能虚,以满为上,字要多写,唯此为大。这是需要改变的,改变的方法,就是抽空多看看《老子》这本书。

宋拓 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老子与书画》

旭宇 郗吉堂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平装 192页

定价:88元

前 言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部重要典籍,其所广泛涉及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生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把握,及在这种把握中所运用的辩证的思想方法,后来成为民族精神架构中的重要存在。而《老子》关于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的认识,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早的关于人类命运思考的重要成果。

《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它结合自然、社会等审美对象而从本体论与方法论上展开对美与审美的探讨与把握,精湛且深刻,实乃人类人文存在的重要认识,基本上确定了中华民族运用美来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中国的书学、画学、诗学,在审美取向及艺术品鉴上,都接受了《老子》的思想与原则,从而展现了东方形式的美韵与风采,不同于西方。

《老子与书画》的写作,缘起是读《老子》而觉得于学习,创作,乃至人生释惑,有启发,有助益,有提高。后举烛探隐,似有所悟,遂集腋成篇。故而本书之写作,不为释义《老子》,只是感悟《老子》。是由《老子》而生发开去,再对诸对象作审美观照。至于会否“歧路寻羊”,则不得而知。唯愿日后诸君有读到此书者,不吝赐教。

《老子》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经典,它那厚重的内容,精辟的卓见,令人类永远瞻望,永远清醒。本书作者之一的旭宇从20世纪60年代即读《老子》,今年近八旬,仍手不释卷,以取《老子》之清思,来修身悟道,来指导创作。人欲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固然不易,但把艺术视作修身、悟性、参道、养德之举,则令人一生受益。

《老子》是昆仑山,是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头。我们若可作东奔大海的滚滚洪流中的一片飞沫,那切勿忘记东去中再西向回首,望一望我们的源头。

人老当读经。何也?使人知何处来,又归何处去。

旭宇

XUYU

旭宇,号白阳,当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画家。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玉田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诗词协会荣誉会长、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书法)获得者。其先以诗名世,继又以书法为天下知,八十高龄后又以文人山水画立于当代。他集诗、书、画于一身,获得诸多荣誉。但其始终以草根、终生一学子自居,学习前贤,激励自我,奉献社会。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私享艺术

私享艺术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