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非货总规模突破34万亿元,头部机构纷纷加速扩张之时,曾稳居行业前列的招商基金却深陷增长停滞的泥沼。二季度非货规模蒸发近300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超6%,明星经理与核心高管接连离场,明星产品净值垫底,多重负面因素叠加下,这家老牌基金公司正经历成立以来的严峻考验。

规模滑坡成为招商基金最刺眼的标签。在公募行业整体扩容的背景下,行业前十基金公司中九家实现规模大幅增长,华夏基金单季增长超1200亿元,易方达、广发等多家机构增幅均突破500亿元。唯独招商基金逆势缩水272.04亿元,非货规模从一季度的5592.19亿元跌至5320.15亿元,排名滑落至第十位。这与其2022年二季度行业第五的巅峰状态形成鲜明对比,三年间的地位变迁折射出其竞争力的持续弱化。

规模颓势直接传导至盈利端。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营收25.61亿元,同比仅微增1.17%,净利润7.89亿元同比下滑6.81%,在"新十家"基金公司中增幅垫底。反观同行,易方达净利润同比激增23.84%,广发基金净利润增幅达43.54%,即便是规模相近的博时基金,净利润也实现正增长。营收增速滞后与净利润逆势下滑的双重压力,使得招商基金与头部阵营的差距持续拉大。

投研核心的持续失血,成为规模与盈利双降的关键诱因。近一年来,招商基金深陷"离职潮":百亿级权益舵手翟相栋离任,其管理的招商优势企业混合基金规模从百亿缩水至81.31亿元,接任者管理的其他产品业绩均大幅跑输同类平均;固收"一哥"马龙出走天弘基金,这位手握876亿元管理规模、斩获多项行业大奖的领军人物离去,导致债基团队元气大伤;绩优总监贾成东转投申万菱信基金任副总,进一步削弱了投研团队的核心战力。

管理层的震荡更让市场信心承压。董事长王小青拟调任招商局金控,即将离任;原总经理徐勇任期届满后转投华安基金,其任内招商基金净利润连续两年下滑。虽有"老将"钟文岳回归接任总经理,但他此前执掌的招银理财2024年净利润亦同比下降14.14%,能否扭转招商基金的下滑颓势,被市场打上问号。核心投研与管理层的双重动荡,让公司战略延续性与团队稳定性备受质疑。

明星产品的溃败则成为压垮市场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曾管理规模近千亿元的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2025年二季度亏损达51.69亿元,A份额规模较2021年峰值缩水65%,近乎腰斩。业绩表现更为惨淡,该基金A/C份额近两年净值跌幅均超25%,同类排名稳居垫底位置,近三年净值表现同样大幅跑输同类平均。作为招商基金的标杆产品,其重仓的8只白酒股未能抵御市场波动,持续亏损严重侵蚀了投资者信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拖多"现象在招商基金内部普遍存在,成为业绩低迷的重要推手。明星经理侯昊一人管理十余只基金,涵盖白酒、科创板、碳中和、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其管理的招商国证生物医药指数C任期回报跌幅达58.38%,新能源汽车相关基金跌幅超40%。基金经理邓童同样管理十余只产品,涉及指数增强、债券、行业主题等多种类型,蔡振、李家辉等多位经理也存在产品管理过多的问题。精力分散导致投研深度不足,成为业绩滑坡的重要内因。

从行业第五到第十,从明星云集到核心流失,从标杆产品到净值垫底,招商基金的滑落轨迹清晰可见。在公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规模缩水、盈利下滑、人才流失与管理失序形成的负面循环,正在不断吞噬这家老牌机构的竞争力。钟文岳带领的新管理层能否止住颓势,重建投研体系,挽回投资者信任,仍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不能快速破解当前困局,招商基金与头部阵营的差距或将进一步扩大。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