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微风拂过硕果的枝头,时光温柔了岁月的讲堂。我们迎来了这个崇高而温暖的节日——教师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师,是基石之下默默耕耘的筑基人,是点亮无数心灵、塑造未来的燃灯者。尤其是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老师,以知识为火种,以仁爱为薪柴,为更多孩子们塑造健全的人格,让更多孤残儿童得到呵护、拥有幸福。

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精心策划了“点燃教育之光”主题报道,回顾“郑周大院”特殊教育工作者坚守讲台、潜心育人的动人瞬间,展现他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让我们透过这些文字和影像,一起感受师道的温度与力量。

温柔的晨光透过窗户洒在贴满卡通贴纸的课桌,我弯下身子轻轻为小花整理衣领,她缓缓抬起头用稚嫩的声音说:“老师,谢谢你!”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十年前第一次走进福利院,第一次登上讲台,第一次接触“折翼天使”,第一次听到“老师,早上好”这些暖暖的场景。而恰恰就是这些暖心而难忘的画面却成为了我孜孜奋斗的源动力。

这是一场双向治愈的成长

2014年,21岁,正值青春年华,我带着对特殊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前途的憧憬,来到了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一走进教室,十多个孩子或蜷缩在角落、或机械地重复摆弄玩具,有的沉默,有的尖叫……刚毕业,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如何安抚情绪失控的孩子、如何与他们沟通,这些技巧都没有掌握。“大约持续了半年,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慢慢的我懂得了与自闭症的小女孩交流,与智障小男孩互动……”

一年后,我常常带孩子们在院子里散步、看小花。6岁的小周突然拽了拽我,把一片飘落的花瓣放到我的手心里,嘴里吐出两个字:"老师,小花。"那一刻,我明白了“原来孩子们的爱这样纯粹而直接”!从此,我开始用“慢镜头”观察每个孩子的独特表达——有的用“抓、握”传递信任,有的用眼神示意需求,有的用重复动作表达开心。我学会了蹲下来和孩子平视,用夸张的表情回应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用绘本里的故事为他们构建认知的世界。

经过几年的沉淀与积蓄,效果陆续显现——小周从只会发单音到能说五字短句,小郑从抗拒接触他人到主动拉着小伙伴做游戏,听障的小红通过手语和言语训练,已经能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雕刻,而是等待种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发芽,且也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对话。

教育的"秘诀"把"不完美"写成诗

特殊教育最动人的从不是"矫正缺陷",而是"看见闪光点"。在教案里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表",而是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学习目标以及成长档案:有些自闭症儿童对数字敏感,可以用扑克牌教他加减法;还有一些肢体障碍的孩子手部力量弱,可以带他们用软陶捏小动物,如今孩子的作品已经在福利院展览。

十年前,我带着改变他们的雄心而来,十年后,我终于明白,是我被他们改变了。这些“折翼天使”教会我。爱不是拯救,而是陪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很庆幸,我能成为他们生命里的光——而他们,早已成为我生命里的太阳。(时光亚)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