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流觞契金石——叶向荣《兰亭集序》专题篆刻暨山水画展”背后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李望 杨桦
9月5日上午,温州的文化版图上,一场艺术展正持续释放着深沉引力。温州市洞头区政协主席汪慧平一行十余人,驻足于“流觞契金石——叶向荣《兰亭集序》专题篆刻暨山水画展”的印石之间,听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原副主任叶向荣细述“惠风和畅”的婉转刀法、“峻岭崇山”的金石力道。

自8月28日开展以来,这场以《兰亭集序》为精神内核的展览,每日迎来超百位社会各界人士探访;开幕式上,林剑丹、张如元、马亦钊等文化名家更是齐聚一堂,让千年之前“曲水流觞”的雅集盛景,在当代温州有了鲜活回响——这回响里,藏着文化浸润的生活温度,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金石为桥:324字《兰亭》如何“刻”进当代?
永和九年的会稽山阴,王羲之挥毫落纸,324字的《兰亭集序》横空出世,笔墨间的魏晋风骨自此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图腾。如今,叶向荣以刀为笔、以石为纸,将这篇千古名文“拓”入六十余方青田石与寿山石中,让墨韵与刀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他的篆刻从非简单的文字复刻:切冲并用的刀法里,青田石的温润、寿山石的瑰丽被重新唤醒。“惠风和畅”以细朱文写就,线条如行云流水,藏尽春日微风的柔和;“峻岭崇山”借满白文呈现,笔画厚重峥嵘,尽显山川的磅礴气势。方寸石面上,篆隶楷草的笔意流转其间,奏刀崩裂的斧凿之力暗藏其下,这“以石铭文、以印证史”的创作,堪称当代金石艺术的创举。正如《论语》所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叶向荣以艺术为舟楫,载着千年文脉驶入了当代视野。
三重对话:展览里的“传统与现代之辩”
步入展厅,“一序一印”的核心主轴与叶向荣的山水佳作相映成趣,悄然构建起三重深刻对话。
  其一,文字与刀锋的共舞。篆刻将《兰亭》的文字从纸页上“立”了起来,刀痕的深浅、线条的曲直,让静态的文字有了动态的生命力,每一方印石都是一次笔墨与金石的深度交融。
  其二,传统与当代的和鸣。叶向荣未固守古法,而是以当代审美重构《兰亭》意境:山水画作中,既有传统水墨的氤氲诗意,又有现代构图的简洁张力,让千年雅韵适配现代人的审美节奏——恰如温州这座城市,在飞速发展中始终锚定文化根脉。
  其三,先贤与今人的“心印”。当观众凝视“死生契阔”的印章、触摸“俯仰天地”的笔意,便与千年前的王羲之及四十余位文人墨客完成了心灵交汇——他们对生命的咏叹、对自然的热爱,在当下依然能引发强烈共鸣。
文化润心:数字时代的“精神清泉”
在数字洪流裹挟的当下,这场展览更像一泓滋养心灵的“精神清泉”。人们暂别屏幕的光影,走进展厅听印石铿然,仿佛听见晋人清谈的悠然意趣;望山水氤氲,好似看见兰亭溪畔的朦胧烟雨。这种与传统文化的近距离触碰,让困顿的心灵得到滋养,也让“幸福”有了更具体的注脚。

叶向荣曾言,创作的灵魂正是《兰亭集序》里“曲水流觞”的精神——那是文人雅士对生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而这场展览,恰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温州人在深厚文化滋养下的幸福光彩:当一座城市能让千年文脉以艺术形式“活”在当下,当人们能在刀痕墨韵里触摸传统、安顿心灵,这样的生活,便是《论语》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动诠释。
尾声:刀痕未干,文脉永续
展览仍在继续,那些带着温度的印章与画作,仍在诉说着传统与当代的故事。从永和九年的兰亭溪畔到今日的温州展厅,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叶向荣以刀为笔刻下的,不仅是《兰亭集序》的324个字,更是一份文化自信,一种让传统滋养现代生活的幸福密码——这密码,正藏在每一道刀痕里、每一缕墨韵中,等待更多人去发现、去传承。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