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周健

8月12日,南街村集团的股东变更显示,隶属于南街村的集体企业河南省中原工贸公司,对该集团的持股比例由原40%升到100%,王洪斌、王金安、贾忠仁等12名自然人股东将合计持有的60%股份全部退出。

南街村作为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农村改革、乡镇企业兴衰紧密相关。

计划经济时期,南街村作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生产大队,实行“一大二公”的集体所有制,土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村民共同劳动,收益按工分分配。

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初期,随农村改革推进,南街村曾尝试分田到户,但很快因“统”与“分”的矛盾回归集体经营模式,提出“外圆内方”(对外市场化,对内集体化)的发展策略,通过集体积累发展食品厂、啤酒厂等村办企业。

到了90年代,推进依托集体资产和政策支持,南街村集团迅速扩张,形成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2004年,因上马的永动机等项目出现“问题”,南街村集团陷入经营低谷,销售收入暴跌至10亿元,资金链断裂,部分项目亏损严重。

11月,为调动管理层和员工积极性,南街村集团通过股东会决议调整股权结构,将中原工贸(原集体企业)的持股比例从100%降至40%,王宏斌等13名高管合计持股的比例达到60%,形成“集体股+个人股”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这一改制被外界解读为“集体资产向高管层转移”。但南街村官方解释为“名义持股”,强调股权仍归集体所有,且高管并未实际分红。

到了现在,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也随着外部监管加强(2020年后国家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南街村开始逐步清理内部职工股代持问题,强化集体资产的主导地位。

此次村集体控制平台中原工贸公司增持股权至100%,重新回归完全的集体制,应该算是对历史分散股权的进一步整合,目的或许是确保集体资产在法律层面上能完全归属于集体主体。

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自今年7月以来,南街村集团共恢复了7起被执行案,总金额达近2亿元。相关诉讼案件显示,这涉及2003年未结清的农行流动资金借款。

实际情况是,2004年南街村出现债务危机时,总负债约16亿元。后来通过政府协调和债务重组——举措包括本金减免、期限延长、资产抵债(如啤酒厂拍卖)等——逐步予以化解,到2020年集团总负债率降至6.7%。

现在,有关方面开始恢复执行。这对南街村集团究竟意味着什么?会对其现有的产业经营造成什么样的压力?恐怕难以预料。

南街村集团下属食品、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产业。其中食品板块下有方便面、调味品、饮料、啤酒、白酒等企业,产品涵盖“南街村”“南德”“北京”等品牌,部分产品如鲜拌面等对外出口,成为荷兰等国网红产品,“北京牌”方便面等更是一度被誉为新国货。
旅游板块则打造了大型红色旅游景区,有文化园区、工业园区等八大观光内容,每年接纳游客40多万人次,“南街大食堂”等项目在国内极为有名。
此前,整个集团的年产值被曝为20亿元左右,相关利润、税收、就业等数据,外界迄今难以查证。这个节骨眼儿,这个中国著名的村庄经济正处于关键的爬坡过坎阶段。

© THE END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