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子弹,在1945年的春天穿过硝烟,最终停留在一棵古槐树的胸膛。
八十年后,我们一行人站在新密九里山的青山环抱中,与这颗早已锈蚀的弹痕对视。它深嵌在树皮间,像一只不肯闭合的眼睛,凝望着历史的天空。
63岁的村民宫梅静立一旁,轻声说道,“大家摸一摸吧,这树见过大英雄。”
△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前的古树
我们一一上前抚摸,粗糙的树皮硌着指腹,那个子弹留下的痕迹仿佛还在发烫。刹那间,穿越80年时光,听到了战士们的心跳。
这棵被称为“抗日槐”的古树,已经600岁了,位于新密市超化镇栗林村学门组的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前,是一级保护古树。它两条主干早已干枯虬曲,犹如烈士不屈的脊梁;而顶端新发的枝叶,仍在风中沙沙作响,像在诉说那些未曾走远的往事。
△古树名木石碑
树影下的司令部
这棵国槐一边的主干断裂,一边的两条主枝一茬接一茬的长出新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活像两个使劲昂着的脖颈。宫梅说这是“硬气”,跟当年皮定均的队伍一个样。
“我15岁就跟着皮司令在这儿转。”她常念叨老八路张老汉的话,手指点着树杈,“这树是司令部,前头那棵二百年的柏树是岗哨。”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古柏的枝叶探得老远,像只警惕的眼睛盯着山口。
△村民宫梅介绍古树
1945年的春天,槐树刚要冒芽时,穿灰布军装的队伍就进驻了竹林。这一年的3月15日,就在这棵古槐下,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成为抗战后期巩固的根据地。朱波任书记,郑建中任县长。“没有礼堂,没有桌椅,就在树下开会。”宫梅转述张老汉的话,“县长讲话时,就站在那个树瘤旁。”
“看这地势,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村里的老书记樊相站在古槐下,手指远山,“那时候喜鹊多,天一黑就往竹林里钻。别说人了,就是风刮得紧点,鸟都能炸了窝。敌人在三里外挪步子,这边就知道了。”他说,“皮司令选的地方,绝!”
△苍劲有力的树干
老人们记得,战士们在树下开会,帮村民种地分粮。郑建中县长经常在树下办公。有一次,他在树下一连接待了二十多个老乡,解决土地纠纷、安排军粮征收、处理伤员安置。“警卫员三次端来饭菜,他都顾不上吃。”
△古树名木保护牌
永不褪色的记忆
“最艰难的是粮食运不进来,战士们就靠苦涩的槐花、槐豆充饥。”村民李奶奶还记得母亲给她讲的故事,深夜偷偷给战士送槐花饼的情景。“我娘把槐花和玉米面掺在一起,做成饼子,村民们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别提多高兴了。”
△古树上的槐花
村民郑大爷回忆,“听俺爸说的,那年三月,槐树还没发芽,皮定均的部队就驻扎在这里。”战士们晚上睡在树底下,盖着茅草。村民偷偷把家里的被子塞给他们,第二天一早,被子又整整齐齐叠好放在乡亲们家门口。
弹痕的故事,每个村民都能说出不同版本。老书记听老八路回忆,“那年5月,日军突然袭击,子弹打得槐树叶纷飞。一个战士为了掩护老乡,靠在树上射击,树干上顿时溅满了血。”
△乡亲们指出的弹痕
战后,人们在树干上发现了那个弹痕,还有已经变黑的血迹。
树影下见证了军民鱼水情。
△腐烂的树枝
生命的传承
“那时候树可比现在茂盛。”宫梅仰头看树冠,“能遮到十米外的瓦房,夏天开会,半村人都能蹲在树荫里。”她记得老伴跟她提及过。
2021年夏天,一场雨让古槐的一边主干断裂,看似生命垂危,可它却长出新的枝叶。新密市林业局绿化事务科科长于富存说,你看这棵槐树越是树皮老,可就能长出新的芽。如今,这棵历经烽火洗礼的古槐,在专业复壮工程的呵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林业专家们为古槐铺设透气砖、修建围栏、改良土壤,“我们就像是为一位百战归来的老兵悉心调理创伤。”
△2021年被大雨打下的树干
通过两次复壮工程,让这位六百岁的“老兵”重获青春。于富存轻抚着经过精心护理的树干,喃喃低语:“千年松,万年柏,就怕老槐歇一歇。”这句古老的谚语,道出了人们对古槐延续生命的深切期盼。
△老旧树皮上新长出的枝条
“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几个字被雨水洗得发亮。2018年修起来的小游园里,常能看见戴红领巾的孩子围着石碑转圈。有回宫梅听见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问:“奶奶,这树会疼吗?”她答不上来,只觉得风吹过新枝的声音,一定像极了当年战士们唱歌的调子。
夕阳西下,几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跑过树下。“我知道这棵树的故事!”一个男孩骄傲地说,“它保护过八路军战士,是我们村的英雄树。”孩子们的手轻轻触摸树干上的弹痕,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长眠的英雄。
△密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80年过去了,子弹的痕迹依然清晰,就像抗战记忆永远铭刻在民族血脉中。
这棵古槐见证过最黑暗的夜,也迎来了最明亮的天。它站在那里,就像中华民族的脊梁,历经风雨却始终挺立。当我们的指尖轻触那些弹痕,触摸的不仅是一棵树的历史,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
八十年前的豫西战场,炮火曾烧红天际。
有棵树立在硝烟里,看灰布军装碾过泥泞,听誓言混着枪响炸开。枝桠勾过染血衣角,那抹红便长进了树心。
风穿八十年,槐花落在青石板上。才懂皲裂的树皮是没写完的信,在村口、墙根守着快被淡忘的名字。
我们走向这些树,不是寻传奇,只想听具体的人:揣家书冲锋的少年,分干粮的战友,藏伤员的树洞。摸一摸树纹里的心跳——最该记取的从不是铅字,是把黑暗挡在身前的人,是他们用命换来的每个花香清晨。
此刻站在“红”树下,正要启程。一起跟着树的指引,去遇见那些不该被忘的故事。
谨以此系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策划 | 张新彬
统筹 | 辛晓青
执行 | 赵宁 禹亚楠
撰文 | 张思沛
摄影 | 张为涛
视频 | 杨飞
编辑 | 王淑
校对 | 李小辉
设计 | 张雪宁
特别鸣谢
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局/郑州市园林局/郑州市林业局/新密市林业局
以及每一位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