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时间,思想,Nature,Time,Ideology

 城市艺术会客厅 © 1分52秒

中国传统文人“以艺会友”的精神,在数字空间重建艺术交流雅集传统。在微信朋友圈这个看似日常的社交空间里,化建国先生每一条小幅作品的分享,不仅是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种艺术观念的宣言:真正的艺术自由,存在于方寸之间的自我表达。

化建国,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原河南省美术馆馆长、研究生导师,是一位深植传统又勇于革新的当代艺术家。他长期致力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以“避暑宅家”“自娱自乐”的谦逊姿态进行创作,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态度。他通过微信朋友圈重建“以艺会友”的交流传统,在数字时代延续并革新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脉络。

作品与朋友圈的情感表达

在郑州持续高温的夏季,化建国先生在家中即兴创作了一系列小幅水墨作品,每幅仅约“一平尺”(约33×33cm)。他将这些作品陆续分享至微信朋友圈,配以简洁而富有诗意的文字,如“夏日觅凉意”“一笔秋风起”,引发广泛关注与互动。这些作品虽小,却蕴含深厚的艺术思考与情感表达,成为其在数字社交平台上的“艺术实验室”。

朋友圈艺术展示的新场域

化建国的作品通过朋友圈这一媒介获得了独特的展示语境,这一系列创作既是物理环境(高温难外出)的局限所致,也是化建国对艺术本质的主动回归。他试图在“小尺寸”中探索“大自由”,通过自我设限实现创作上的解放,摒弃传统绘画的程式化习惯,回归即兴、随性的创作状态。他的“一平尺”系列作品不仅仅是尺寸上的缩减,更是一场关于艺术自由的深刻实验,展现出“小尺寸、大自由”的美学实践。

小幅作品看似是“宅家避之”的即兴之作,实则蕴含了一位资深艺术家对绘画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些作品虽以“自娱自乐”为名,却恰恰体现了其艺术理念的核心——在改变、跨界与否定中修正自我,从而抵达新的艺术自由。作品与文字又形成多维度的艺术表达,打破传统展览的时空限制。朋友圈的日常属性消解了艺术的神圣光环,使《只帆云中起》《白云过岭间》等作品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山雨细蒙蒙》配文“夏日觅凉意”

创作与心境的实时呼应

《飒飒秋雨中》发布时道“一笔秋风起”

艺术与自然的瞬间共鸣

只帆云中起

白云过岭间

小幅作品的魅力

1.屏幕适配性:作品尺寸与手机屏幕形成完美比例,《秋色住峦峰》在滑动间完成全景欣赏,视觉焦点集中,适合移动端观看习惯。

2.去功利化:摆脱艺术市场的规格化期待,回归创作本心。

3.专注性:在有限空间内强化表达的精准度和情感浓度。

4.日常性:使艺术创作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打破工作室创作的局限。

秋色住峦峰

《秋色住峦峰》通过虚实相生的构图和精妙的色彩层次,营造出“咫尺天涯”的空间感。由此可见,一平尺作品以其极有限的尺幅展现出无限的意境,这种“不较真”的姿态,恰恰是一种对过度技术化、程式化绘画习惯的主动剥离。

通过小幅尺幅的约束,艺术家得以更专注于瞬间的感知与即兴的表达,使画面成为心灵直接的映照,小幅作品将成为艺术家朋友圈的美学选择。

新的艺术自由

“不必较真,随性情而发”的创作态度,使艺术回归到游戏和自娱的本真状态。《远望船帆悄无声》中的“随手涂抹”,恰恰是最为自觉的艺术选择,体现了从“为他人创作”到“为自己创作”的心态转变。

远望船帆悄无声

化建国明确提出“摒弃已往的绘画习惯,不断改变、跨界、否定”。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方法,更近乎一种哲学态度:对水墨规范的突破,正是对自身作为传统继承者的“否定”,其创作在写意山水、抽象构成乃至当代观念间自由跨越,拒绝被单一门类束缚,从《细雨蒙蒙》的含蓄到《墟》系列的奔放,可清晰见其不断调整艺术语言的轨迹。

《墟》系列

尽管化建国先生谦称“各位看官不必当真”,但这些作品恰恰揭示了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创作观:艺术的价值未必在于成果的完美,而在于创作过程中主体的觉醒。通过反复的自我质疑与修正,他逐渐剥离了传统技法、身份标签甚至审美成见的束缚,生成了一种兼具传统修养与当代意识的个人视觉语言。

午睡的猫

齐聚案头

无法邀友来吃茶

朋友圈的艺术实验室

化建国的小幅创作实践了一种“小中见大”的美学理念:

《细雨蒙蒙》中寥寥数笔,勾勒出雨意空濛的意境。通过留白和暗示,激发观者的想象参与,在限制中创造丰富,体现“少即是多”的哲学。

小画看似随意,实则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哲学:

通过自我设限获得创造自由,通过放弃技巧获得表达自由,通过否定成规获得思想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化建国的小幅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教会我们在限制中发现无限,在微小中见证伟大。

重建艺术共同体

通过朋友圈连接不同背景的观者,构建了跨越专业界限的艺术交流社区。

化建国的小幅作品在朋友圈的展示,向我们展示了数字时代艺术自由的新形态,延续中国传统文人“以艺会友”的精神,在数字空间重建艺术交流的雅集传统。艺术自由不仅是创作内容的自由,更是选择展示方式、对话对象和传播路径的自由。

化建国先生的多重身份通意味着一种权威地位,但他却选择以“避暑宅家”的姿态退回到私人空间创作。这种“退出”反而成为一种更具先锋性的探索:它是对程序图片化艺术生产的疏离,也是对个体创造力的重新确认。正如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墨戏”,其小画中的随意性与实验性,实则是对当代艺术过度功利化的一种无声回应。

透过朋友圈看化建国的艺术世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未来:艺术不再局限于白盒子空间,而是流淌在日常生活之中;艺术家是与观者共同创作的探索者;艺术价值不再由少数人决定,而是在分享与对话中自然生成。

文字:张春潮 刘梦鑫

艺术家简历

化建国

曾任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

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导师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

河南省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评委

2014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参   展

2024年,作品《三皇创乐》壁画入选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主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美展(合作、郑州)  

2024年,作品《远古的呼唤》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第五届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合作、宁波)

2020年,作品《三皇创乐》𤩹画入选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𤩹画展。(合作)    

2016年,作品《矿境》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西安)

2015年,参加“巧写象成”紫砂书画八人作品联展。(北京、郑州)

2015年,参加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东墨西彩”六人绘画作品展。(深圳)

2014年,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残联共同主办的“大美华夏·人道主义的呼唤”首届全国助残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参加“肖像进行时·中国当代城市生活”展览。(北京、丹麦)

2013年,参加瑞士古堡美术馆主办的“山之精神——中瑞艺术联展”。(瑞士·瓦莱州)

2013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一人一品”年度学术邀请展。(北京)

2011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文脉心象:当代中国画百家百扇艺术展”。(北京)2010年,创作大型木雕《爱的琴弦》《中国塔》《人体》。(德国·勃兰登堡)

2009年,作品《矿灯》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上海)

2007年,作品《秋雨》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武汉)

2006年,作品《路遇的状态》参加“亚洲现代艺术展”。(韩国·成山)

2005年,作品《春》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郑州)

个   展

2023年,“面孔”化建国小幅油画作品展在银川美术馆举办。(银川)

2021年,“面孔”化建国小幅油画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深圳)

2019年,“灰度”化建国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北京)

2017年,“骚动的池塘”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北京)

2016年,“化境——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北京)

2015年,“骚动的池塘”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青岛美术馆举办。(青岛)

2013年,“墨由心生”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办。(北京)

2014年,“骚动的池塘”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西安)

2013年,“骚动的池塘”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宁波美术馆举办。(宁波)

2012年,“骚动的池塘”化建国水墨作品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古元美术馆举办。(深圳、珠海)

收   藏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广东岭南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甘肃天水美术馆、文化部恭王府、宁夏美术馆、银川市美术馆、河南大学等专业机构及私人藏家和企业收藏。

课   题

主持“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民营美术馆的角色定位”,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调研课题。(已结项)

主持“河南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研究”,2010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已结项,获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主持“20世纪河南美术口述史”,2013年度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课题。(已结项)

主持“河南省美术馆发展道路的探索与研究”,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已结项,并入选2012年度全国文化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

主持“河南美术馆事业与中原崛起的关联性研究”,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已结项)《河南文苑英华·美术卷》等杂志,出版画集8册。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