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募基金的江湖中,华安基金一直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老五家”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然而,近期的一次重要人事变动,却让华安基金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也引发了市场的诸多猜测与担忧。
人事更迭:新帅上任,前路几何?
2025年,华安基金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学华卸任党委书记职务,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任,预计未来将出任董事长。朱学华在华安基金的11年,无疑是一段重要的历程。在他的带领下,华安基金规模从600亿元出头一路飙升至超过7000亿,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产品创新上也成果斐然,华安黄金ETF、华安德国30(DAX)ETF、张江光大园REITs等成为行业标杆。
但如今朱学华的离开,给华安基金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回顾华安基金的历史,多次换帅后的“动荡期”令人记忆犹新。2007 - 2013年期间的两次换帅,导致核心管理层出走,投研与营销体系陷入困境,公司发展停滞不前。此次徐勇的接任,虽然他有着丰富的履历,横跨政、保、基三界,在招商基金任职期间规模增长超1000亿元,但华安基金当前面临的复杂局面,仍让这位新帅的前路充满挑战。
合并阴影:生存还是消逝?
当下,华安基金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母公司国泰海通证券刚刚完成合并,根据“一参一控一牌”新规,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的整合迫在眉睫。从规模上看,华安基金似乎占据优势,然而海富通基金手中的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三张牌照,尤其是稀缺的社保牌照,且牌照主体名称不得变更,这使得“海富通”名称保留概率大增,华安基金则极有可能面临被吞并的命运。
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时刻,华安基金选择“换帅”,让人难以捉摸。稳定对于此时的华安基金或许更为重要,新帅的加入可能带来理念与策略的重大调整,在内部整合尚未完成、外部面临被合并风险的情况下,这种变动无疑增加了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业务困境:权益失色,固收隐忧
除了人事变动和合并压力,华安基金的业务发展也面临着重重困境。曾经,华安基金试图在权益类业务上大展宏图,2015 - 2021年期间,通过投研团队的“大换血”,引入和提拔了多位基金经理,权益类业务一度爆发。但好景不长,随着2021年白马股行情触顶,失去行情助力的权益类业务逐渐衰落。
业绩数据惨不忍睹,2021 - 2024年间混合型基金综合收益率表现不佳,在业内排名靠后。2024年A股回暖,华安基金仍有大量基金亏损,近三分之一的混合型基金产品净值亏损超20%。面对权益类业务的萎靡,华安基金将重心转向固收类业务,引入张霄岭任总经理,组建强大固收战队。目前固收类业务规模可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权益类业务遇冷导致优秀基金经理出走,自2022年以来,崔莹、谢昌旭等多位实力基金经理离职,投研实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重固收、轻权益”的发展模式对利润端产生不利影响。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率远高于债券基金,2021 - 2024年华安基金营收三连降,净利润也有所回落。
破局之路,任重道远
华安基金此次“换帅”,或许是希望新的管理层能够带来新的思路,复兴权益类业务,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但在竞争激烈、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的公募基金市场,仅靠更换领导远远不够。
新帅徐勇需要迅速稳定内部人心,重建投研团队的信心与凝聚力;在业务上,要重新平衡权益类和固收类业务的发展,找到适合华安基金的业务模式;面对与海富通基金的合并整合,更要积极争取有利地位,为华安基金的未来发展谋求出路。
华安基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换帅”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来临。市场在拭目以待,看这家老牌公募基金如何在困境中突围,续写辉煌 。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