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印象,对政府的信任,并非全部来自于宏伟蓝图和惊天动地的成就,更深刻地来源于日常打交道中的每一次接触、每一项政策落地的感受、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一句问候的语气、一个审批的效率、一次走访的态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是群众感知干部作风、评判党风政风的“第一窗口”。因此,“作风无小事,事事连民心”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揭示了作风建设中最深刻、最朴素的真理:作风建设的根基在人民,价值在人民,最终评判权也在人民。
小事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 群众的“急难愁盼”,在宏观层面上可能是统计数据中的一个百分点,但对每一个家庭和个人而言,就是天大的事。孩子上学、家人看病、老人养老、住房就业……这些具体琐碎的“小事”,就是群众生活中最现实、最迫切的“大事”。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些“天大的事”能否得到妥善解决。解决了,民心就暖了;解决不了,民心就堵了。
小事折射权力的“运行方向”。 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还是用来为自己或小圈子谋利的?作风是公权力运行最直观的体现。是公权公用、公平公正,还是公权私用、优亲厚友?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杯茶、一包烟、一个红包,这些“微腐败”看似小,却直接扭曲了权力的性质,毒化了社会风气,是离间党群干群关系的“致命毒药”。
小事承载彼此的“情感温度”。 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这种联系需要持续不断的情感投入来维系。干部多下基层嘘寒问暖,群众就把你当亲人;干部真心实意排忧解难,群众就对你掏心窝子。相反,如果干部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无形的墙就会立起来,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民心,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作风细节中被温暖或被冷却。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赢得民心没有捷径,唯有通过无数件小事、实事,累积起如磐的信任。
作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赶考。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亿万人民群众。考卷上的每一道题,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件具体“小事”。答好每一道题,做好每一件小事,就能累积起群众的一份份信任。让我们始终牢记“作风无小事,事事连民心”的谆谆告诫,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做起,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当我们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就一定能够凝聚起磅礴的民心伟力,共同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永远深厚绵长!(作者:金水区凤凰台街道 孙寅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