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健康之声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8月下旬,港股上市药企石药集团(01093.HK)披露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为医药行业集采背景下的企业生存现状添上了沉重一笔。这份未经审核的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两位数下滑,核心成药业务近乎“失速”,尤其是曾经撑起业绩半边天的抗肿瘤板块收入暴跌超六成,即便原料与功能食品业务小幅增长,也难掩整体经营的颓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并非石药集团首次陷入营收下滑泥潭,持续的业绩承压背后,是集采政策冲击下企业产品结构单一、核心竞争力弱化的深层困境。
业绩双降成常态,核心指标全面承压
翻开石药集团2025年中报,两组核心数据格外刺眼:上半年实现营收132.7亿元,同比减少18.5%;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25.5亿元,同比降幅达15.6%。这已是公司营收连续多个报告期出现下滑,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石药集团的收入增长便显露出疲态,2024年全年营收增速降至个位数,如今直接跌入负增长区间,且下滑幅度持续扩大,尚未出现任何企稳回升的迹象。
利润端的表现更是雪上加霜。15.6%的净利润降幅远超营收下滑幅度,反映出公司成本控制能力与盈利能力正在同步弱化。财报中提到,公司毛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6个百分点,降至65.6%。对于以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为核心业务的石药集团而言,毛利率是衡量其产品竞争力与盈利水平的关键指标,6个百分点的降幅意味着每100元营收带来的毛利减少6元,在营收规模收缩的双重影响下,公司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深入拆解营收结构可见,业绩下滑的“重灾区”集中在核心业务板块。作为石药集团收入支柱的成药业务,上半年收入仅为102.48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4.4%,降幅远超整体营收。成药业务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去年同期的近85%降至77.2%,昔日“压舱石”如今沦为拖累业绩的“主因”。更严峻的是,成药业务内部三大核心领域集体沦陷:神经系统、抗肿瘤、心血管领域的主要产品销售额均出现显著下滑,其中抗肿瘤领域收入同比暴跌60.8%,几乎遭遇“腰斩”,这一板块曾是石药集团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如今却成为业绩下滑的“重灾区”。
集采“重锤”砸向主力产品,产品结构短板暴露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石药集团在财报中直言,主要是由于多美素、津优力两款主力产品被纳入集中采购。公开资料显示,多美素是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的商品名,主要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曾是石药集团抗肿瘤板块的“明星产品”,年销售额一度突破20亿元;津优力则是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用于肿瘤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症,同样是公司心血管与血液领域的核心品种。
这两款产品被纳入集采后,价格大幅下降成为必然。按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的常规规则,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通常在50%以上,部分品种降幅甚至超过90%。尽管集采能通过以价换量提升产品市场渗透率,但对于石药集团这类此前依靠高定价、高毛利产品盈利的企业而言,价格降幅带来的收入损失,远非销量增长所能弥补。从财报数据来看,多美素、津优力纳入集采后,不仅未能通过销量提升对冲价格下滑,反而直接导致其所在的抗肿瘤、心血管板块收入大幅缩水,暴露出血药集团对单一产品依赖度过高、产品管线抗风险能力薄弱的短板。
事实上,这并非石药集团首次受集采冲击。在前三批国家集采中,公司已有多个仿制药品种入围,价格下降对营收的影响逐步显现。但此前由于多美素、津优力等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未被纳入集采,仍能支撑业绩增长。如今随着集采范围不断扩大,从仿制药延伸至创新药、生物制剂,石药集团的核心盈利产品接连“中招”,而公司尚未培育出能够替代这些主力产品的新增长点,导致业绩陷入“失速”困境。
对比同行业其他企业,石药集团在应对集采冲击时的短板更为明显。例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头部药企,通过丰富的产品管线和持续的研发投入,在部分产品纳入集采后,能迅速推出新的仿制药或创新药填补收入缺口,而石药集团的产品管线中,除了多美素、津优力等少数几款主力产品外,其余品种市场竞争力较弱,销售额普遍在亿元以下,难以形成有效支撑。这种“押注式”的产品结构,在集采政策常态化的背景下,无疑会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
研发投入高增长难掩管线短板,转型破局面临多重挑战
面对业绩下滑的压力,石药集团选择加大研发投入以寻求突破。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达26.83亿元,占成药业务收入的26.2%,这一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内药企中处于较高水平,较去年同期提升约5个百分点。公司还表示,当前有近90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涵盖肿瘤、自身免疫、神经系统等多个领域,未来将继续推动新产品开发与国际化布局。
然而,高研发投入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业绩增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从研发管线来看,石药集团的90个在研产品中,大部分处于临床试验早期阶段(Ⅰ期、Ⅱ期),真正进入Ⅲ期临床或提交上市申请的品种屈指可数。按照医药行业的研发规律,一款新药从临床试验到最终上市,平均需要5-8年时间,且成功率不足10%,这意味着石药集团短期内难以依靠在研管线推出重磅产品,无法快速填补主力产品纳入集采后的收入缺口。
从研发方向来看,石药集团的在研产品仍高度集中在肿瘤、神经系统等传统领域,与现有核心业务重叠度较高,缺乏在新兴领域(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AI药物研发)的布局。随着医药行业竞争加剧,传统领域的创新空间逐渐收窄,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即便未来有新产品上市,也可能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与降价压力,难以复制多美素、津优力此前的成功。
国际化布局方面,石药集团虽然提出了“推动产品出海”的战略,但从目前进展来看,成效尚不明显。公司的主要海外市场集中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在欧美等主流医药市场的产品注册与销售进展缓慢。而新兴市场的药品定价较低,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成为支撑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相比之下,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已通过自主研发或license-out(对外授权)模式,将多款创新药推向欧美市场,不仅获得了高额的授权收入,还打开了海外销售市场,石药集团在国际化进程中已明显落后于同行。
此外,石药集团在非医药业务(原料产品、功能食品)的布局,虽然上半年分别实现11.9%和8.0%的增长,但这两大业务的收入规模较小,上半年合计收入约30亿元,仅占总营收的22.6%,且毛利率远低于成药业务,对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功能食品业务更是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优势,未来增长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困局之下,石药集团亟需破局之道
从曾经的“国产创新药龙头”到如今的“业绩连降”,石药集团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集采政策常态化下医药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但与同行相比,石药集团在产品结构、研发效率、国际化布局等方面的短板更为突出,若不能及时调整战略,扭转当前的经营颓势,未来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对于石药集团而言,当务之急是优化产品结构,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一方面,加快现有在研管线中潜力品种的研发进度,尤其是处于临床后期的品种,争取早日上市;另一方面,加大在新兴治疗领域的研发投入,布局具有前瞻性的创新技术,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同时,在国际化布局上,应采取更积极的策略,通过与国际药企合作、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方式,推动产品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提升海外收入占比。
此外,石药集团还需重新审视集采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集采虽然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但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份额与销量增长空间。公司应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的性价比,在集采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同时借助集采带来的市场渗透率提升,扩大品牌影响力,为后续新产品的推广奠定基础。
医药行业的转型之路注定漫长而艰难,石药集团能否在这场行业变革中实现破局,不仅取决于其战略决策的正确性,更取决于执行的效率与力度。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密切关注公司后续研发管线进展、集采产品的销量变化以及国际化布局成效,谨慎评估其长期投资价值。而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而言,石药集团的案例也为其他药企敲响了警钟:在政策与市场双重变革的背景下,唯有持续创新、优化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