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平安银行率先披露的半年报,犹如一份布满裂痕的“体检报告”。这家曾以零售业务为傲的股份制银行,正深陷营收净利润连续下滑的泥潭,核心业务指标亮起红灯,即便管理层用“深蹲为了跳得更高”为未来打气,但眼前的困境,已然远超市场预期。
从业绩数据来看,平安银行的“双降”颓势已非短期波动。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同比降幅10.0%;净利润248.70亿元,同比下滑3.9%。回溯过往,2023年还只是“增收不增利”,2024年便陷入营收、净利润双降的窘境,如今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不过是颓势的延续。更值得警惕的是,收入结构的恶化正在加速。作为营收支柱的利息净收入,上半年仅录得445.07亿元,同比下降9.3%;而非利息净收入表现更差,同比降幅达11.3%,降至248.78亿元。这意味着,无论是传统的利息业务,还是曾被寄予厚望的中间业务,都未能扛起增长大旗。
净息差的持续收窄,更是平安银行难以摆脱的“紧箍咒”。2025年上半年,该行净息差仅为1.80%,较去年同期减少16个基点。而资产端收益率的全面下滑,成为压垮净息差的关键。数据显示,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收益率同比下降76个基点至4.03%,个人贷款、企业贷款收益率分别下降86个基点、56个基点。在市场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平安银行既未能有效提升资产端收益,也难以通过规模扩张弥补利率下滑的影响,盈利空间被不断挤压。
若说利息业务的困境尚有行业共性因素可循,那么零售业务的“崩塌式”调整,则是平安银行独有的“心腹之患”。作为曾经的“零售之王”,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的营收占比,已从2024年同期的50.7%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44.8%,半年内下滑近6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余额较上年末下降2.3%至1.73万亿元,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锐减9.2%,消费性贷款收缩3.5%,核心零售信贷业务呈现“断流”态势。
更致命的是零售业务价值贡献的断崖式下跌。2025年上半年,其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占比从2024年的7.0%骤降至4.0%,几乎丧失了盈利支撑能力。即便如此,零售业务的风险压力仍未缓解,期内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00.6亿元,占总损失计提金额的96.9%,意味着该行超九成的风险准备金都被用于“填补”零售业务的窟窿。曾经引以为傲的零售优势,如今已成拖累业绩的“重负”,改革调整的阵痛远超预期。
在零售业务“失速”的背景下,对公业务被推上“救命稻草”的位置。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企业存款余额增长5.4%至2.37万亿元,企业贷款余额增长4.7%至1.68万亿元,批发金融业务净利润贡献占比攀升至71%,成为盈利的主要来源。该行在基础设施、汽车生态等四大基础行业的贷款新发放规模同比增长19.6%,看似在“做精行业”上取得进展,但这种增长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虽微降0.01个百分点至1.05%,但资产质量呈现明显分化。个人贷款不良率下降0.12个百分点至1.27%,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却飙升0.42个百分点至2.21%。房地产行业的持续调整,正不断侵蚀对公业务的资产质量,即便四大基础行业贷款规模增长,也难以完全覆盖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敞口。更令人担忧的是,该行拨备覆盖率已从2023年末的277.63%降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238.48%,累计下降39.15个百分点;拨贷比同步下降0.15个百分点至2.51%。虽然仍高于监管红线,但风险抵御能力的持续弱化,无疑为未来埋下隐患。
业绩承压之下,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逆势提升”也引发业内质疑。2025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1%、10.85%、13.26%,较2024年末均有小幅上升。但市场普遍认为,这种增长并非源于资本实力的增强,而是风险资产扩张放缓的结果。在业务收缩、贷款规模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被动提升,反而折射出该行扩张意愿不足、风险偏好下降的现状,与“深蹲起跳”的积极表态形成鲜明反差。
尽管自身处境艰难,平安银行仍宣布实施中期分红,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36元,合计派现45.80亿元。此举虽彰显了回报投资者的决心,但在营收净利润双降、拨备覆盖率下滑的背景下,分红的可持续性存疑。市场更关心的是,在“最难的一年”里,平安银行能否真正找到破局之道——零售业务如何止血回升?对公业务如何平衡规模与风险?净息差收窄的趋势能否扭转?
行长冀光恒提到“上半年部分指标出现积极趋势”,但从半年报数据来看,这些积极信号尚显微弱。营收净利润降幅收窄,更多是基数效应下的被动改善;负债端成本的下降,难以抵消资产端收益的下滑;对公业务的增长,仍面临房地产风险的拖累。平安银行的“深蹲”,目前看来更像是陷入泥沼后的挣扎,而非起跳前的蓄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平安银行的2025年半年报,不仅是一份业绩答卷,更是一次信心考验。在银行业竞争加剧、宏观经济承压的大环境下,这家曾经的零售标杆银行,若不能快速拿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跳得更高”或许只是一句难以兑现的口号,而“最难的一年”,也可能只是困境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