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入“新手村”: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刚到执行局时,我对“执行”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上的“胜诉权益兑现”。总觉得只要依法依规、按流程推进,案件就能顺利执结。直到接触到王某与李某的纠纷,才真正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王某因交通事故导致骨折,高额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可肇事方李某不仅没给车辆买保险,年事已高的他家庭经济也十分困难,根本无力履行法院判决的赔偿款。每次跟进案件,听到的都是双方激烈的争执——王某伤情与经济压力,李某哭诉家境与无力赔偿的窘境。看着屏幕上剑拔弩张的调解记录,我第一次意识到:执行不只是简单的“按章办事”,面对“执行不能”的困境和剑拔弩张的矛盾,法律条文的刚性似乎难以完全覆盖现实的复杂。那时的我,就像站在“新手村”的入口,望着眼前棘手的案件,既焦虑又茫然。

二、勇闯“荆棘路”:解锁“人情法理”的调解密码

就在我以为这起案件会陷入僵局时,前辈们的处理方式给我上了生动一课。他们没有执着于强制执的“硬办法”,而是转变思路,用“软手段”破解难题。

执行人员先是分别与双方沟通,既向王某释明李某的实际困境,也让李某理解王某的伤痛与损失,在法理框架内疏导情绪。更巧妙的是,我们邀请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村支部书记参与调解——这位熟悉乡土人情的“中间人”,用村民听得懂的乡音、认可的事理拉近了双方距离。最后,一场精心组织的餐叙调解成了突破口,没有严肃的法庭,没有冰冷的条文,只有推心置腹的沟通。王某放下了怨气,李某也表达了歉意,双方就赔偿方案达成一致,积怨已久的纠纷终于化解。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农村执行案件里,“人情”与“法理”不是对立面。解锁调解密码的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用法理守住底线,用人情架起桥梁。

三、悟道“通关秘籍”:久久为功的恒心

案件圆满解决后,我跟着前辈们复盘时,才真正读懂这起纠纷背后的深意。这类因侵权致贫、赔偿无力的案件在农村并不少见,根源往往在于村民风险意识薄弱,比如无证无照驾驶农用车辆、不买保险等。破解这类问题,不能只靠“事后”,更要靠“前端”。就像院里坚持多年的“送法下乡”活动,针对性地讲解农用车辆风险、保险重要性等知识,从根源上减少纠纷发生。这让我领悟到,执行工作的“通关秘籍”,不仅在于个案化解时对乡土人情、基层组织作用的把握,更在于久久为功的前端治理——既要在执行中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让案件“执结”更“事了”,积极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用普法宣传筑牢风险防线。

一年执行路,从面对纠纷时的手足无措,到理解“法理之外有人情”的调解智慧,再到领悟“前端化解”的长远价值,我渐渐从“新手村”走出,学着做一名能在基层真正守护公平正义的“闯关者”。未来的路还长,但我知道,只要扎根基层、读懂民心,就一定能在执行一线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执行路上或许有追不完的款项、啃不完的“硬骨头”,但当我看到农民工攥着执行款的手在发抖,听到被拖欠抚养费的孩子终于不被生活所困时,我知道:我们每向前推进一寸,法治的光就会照亮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愿我们永远保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锐气,更修炼“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因为执行干警的脚步声,本就是公平正义最响亮的回音。这篇文章或许会被正在备考的“准法律人”看到,我想说:执行虽苦,但苦中有回甘;执行虽难,但难处见真章。如果你也愿做那个“把判决书变成真金白银的人”,这片战场永远需要热忱的闯关者。那些蹲守的深夜、翻烂的卷宗、当事人的眼泪,最终都化作铠甲。”正义不是云端的神谕,而是深嵌在这片土地上的根系。那些在田间地头留下的脚印,终将长成托起法治大厦的桩基。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