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海底捞营业收入207.03亿元,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降13.7%。海底捞作为火锅行业的龙头企业,一直备受关注,此次业绩下滑无疑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核心指标下滑,门店表现不佳
翻台率是餐饮行业衡量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海底捞的翻台率数据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自营餐厅平均翻台率为3.8次/天,低于去年同期的4.2次。这一数据表明,消费者前往海底捞就餐的频次在降低。翻台率下降的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今,火锅市场新秀辈出,各类特色火锅品牌不断涌现,它们以独特的口味、新颖的菜品和更具性价比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分食了原本属于海底捞的市场份额。
同店销售额的下滑也反映出海底捞面临的严峻挑战。1203家可比较的老店,总销售额从去年同期的188.8亿元下降到170.2亿元,即便是成熟门店也难以抵挡客流减少的趋势。这说明海底捞在维持老顾客忠诚度和吸引新顾客方面存在不足,可能是品牌新鲜感下降,也可能是服务和产品未能持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
在门店数量上,海底捞虽然持续优化网点,但上半年新开自营餐厅25家,却关闭了33家表现不佳的门店。这一数据显示出海底捞在扩张与收缩之间的艰难平衡。关闭门店意味着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也反映出海底捞在门店选址、运营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此前在扩张过程中,部分门店可能由于选址不当,周边消费人群不足、交通不够便利或租金成本过高,导致经营业绩不如预期。
成本攀升,开支增加
海底捞在成本端的压力日益增大。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营收比重从39%升至39.8%,员工成本占比也从33.3%上升到33.8%。原材料成本上升可能是由于市场物价波动,也可能是海底捞为了保证食材品质而不得不增加投入,但这也挤压了利润空间。员工成本的增加,或许是为了维持其引以为傲的服务水平,不得不提高员工待遇,但在营收下滑的情况下,这无疑加重了企业负担。
其他开支的增长更为明显,同比增加23.4%,主要来自外卖业务的推广费用和多元化营销活动。外卖业务虽实现近60%的高速增长,但为此投入的推广费用过高,可能导致增收不增利。多元化营销活动也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的营收增长,说明海底捞在营销投入产出比上把控不足,营销效果不佳。
多品牌战略与加盟模式存隐忧
面对主品牌增长乏力,海底捞大力推进多品牌战略。目前运营着14个非火锅品牌,共126家门店,“焰请烤肉铺子”等品牌表现突出,其他餐厅经营收入同比暴增227%,达到5.97亿元。但多品牌战略也并非一帆风顺,品牌的孵化和培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且新品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火锅餐饮的运营经验和服务体系,拓展到其他餐饮品类时,能否将优势复制过去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多品牌运营可能分散企业资源,导致精力无法集中在主品牌的深耕上。
加盟业务上,海底捞采用“老店 + 新店”组合模式,加盟餐厅数量从去年同期的1家增至41家。这种模式虽有助于加盟商快速上手,但加盟业务的扩张可能带来管理难题。加盟店的服务质量和菜品品质能否与自营店保持一致,是海底捞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旦加盟店出现问题,可能会对海底捞的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
海底捞推出“不一样的海底捞”计划,在产品上主打“鲜切”荤菜和“时令”系列,场景上改造夜宵主题店、开设标准版门店。数字化建设也在加速,计划打造智能化中台。这些举措显示出海底捞求变的决心,但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产品和场景的创新需要时间来被市场接受,数字化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
从股价表现来看,海底捞股价今年整体震荡下行,年初为17.92港元,8月初曾短暂反弹至14.34港元,截至8月25日收盘,股价报14.88港元,较年初回调约17%。这反映出投资者对海底捞增长前景的担忧。海底捞虽然在积极调整策略,试图应对市场变化,但在业绩持续下滑、成本压力增大、新业务尚需时间验证的情况下,未来的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

九州商业观察
九州商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