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天,英伟达遭遇一次前所未有的市场断层。

不是性能不够,也不是政策失效,而是信任塌陷——那颗曾被寄望于“合规重返中国市场”的H20芯片,在央视、网信办与行业集体质疑之下,突然失去立足的土壤。台积电、富士康、三星电子等供应商同步收到停产通知,黄仁勋年内三度赴台积电,被迫亲自处理30万颗订单的去与留。

而另一边,中国AI企业的选择也开始变化:有企业在财报电话会上公开表示“暂不采购H20”;DeepSeek-V3.1干脆直接适配国产芯片;一批新的国产算力平台正在加速成型,试图摆脱对英伟达体系的系统性依赖。

这一切的转折点,并非技术迭代,而是围绕“后门是否存在”所展开的信任博弈。当技术标准与安全责任之间的模糊地带被点燃,市场逻辑也随之改写。

H20这枚被中美政治妥协所缔造的特殊产品,从诞生之初就站在“可信边界”的灰线上。而如今,当信任无法证明、替代逐渐成熟,这场芯片风波,也就注定不会只是某一家公司在中国的失利,更是一场深层次的信号转向。

一、H20的诞生:一场有条件的“妥协交易”

在美国对华高性能AI芯片禁令全面收紧之后,英伟达选择以一种“技术折中”的方式重新进入中国市场。这款名为H20的芯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

作为基于Hopper架构定制的“特供型号”,H20并不具备英伟达最先进的计算能力,其核心频率、带宽、互联性能等参数均被人为削弱,以规避美国出口管制对AI芯片“理论性能”的硬性红线。但对英伟达而言,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产品微调,而是一场涉及中国市场战略、自身估值修复、以及中美政治博弈的复合型押注。

2023年底至2024年初,在获得美国商务部豁免许可后,英伟达迅速向中国市场投放H20芯片,并向台积电追加高达30万颗的代工订单。配套供应商也迅速跟进——台积电负责晶圆制造,三星电子提供高带宽内存封装,美国安靠科技则负责最终的集成出货。

表面看,这是一次商业路径的再正常不过的“产品回归”,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带着交易标签的重新入场:英伟达愿意牺牲部分性能,换取中国市场15%的年营收延续;而美国监管部门则默许其行为,前提是不越“参数红线”。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彼时的H20确实提供了一种相对可行的“过渡性选项”。尽管在算力密度、训练效率方面明显不及H100,但在国产芯片尚未完全替代、部分企业急需部署大模型训练的时间窗口内,H20曾一度被认为是“成本/合规之间的平衡解”。

然而,这场基于政治技术缝隙达成的“特殊妥协”,并没有持续太久。

2024年中开始,一系列信号表明,中方监管机构、产业界和主流舆论,正在同步调整对H20芯片的风险认知。

首先,是对技术安全边界的重新审视。国家网信办于7月31日对英伟达进行约谈,点明H20芯片存在“远程关闭”“定位追踪”等潜在后门风险,要求其限期提交可信安全材料。随后,央视、新华社、观察者网等媒体密集发文,将H20芯片安全问题提升至“基础设施层级的国家安全隐患”。

其次,是企业采购逻辑的理性回归。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已有国内AI厂商在财报电话会上公开表态,表示因“AI芯片库存充足、风险考虑”而暂停采购H20芯片。业内也开始流传一套“默认剧本”:不再大规模采购外资芯片,优先适配国产替代方案。

英伟达最初设想的是用“合规特供芯片”填补市场真空,但现实却是政策环境变了、企业态度变了、国产竞争者也变了。一旦“可信度”被打上问号,哪怕产品本身性能尚可,企业在采购层面的风险评估权重也会迅速上升。正如一家大型算力服务商负责人所说:“你永远不知道它哪一天会被远程关闭,也永远无法确定你训练的数据是否已被收集。”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仅仅是一次单点事件,而是中美科技脱钩博弈背景下,一个新临界点的显现。H20作为一个被削弱性能、绑定特定市场、带有政治合规属性的“出口型产品”,其生命周期从诞生到遭疑,仅仅不到一年。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对外资AI芯片的认知,已经从“技术信仰”转向“战略自保”。 哪怕是一颗官方许可、商业交易合规的芯片,一旦在安全层面失去信任,其命运便极可能反转。

H20不是终点,它只是序章。真正的问题是:下一款产品,还能如此轻松回归吗?

二、“漏洞门”爆发:信任一旦破裂,就无法补缀

如果说,H20的诞生是一场技术与监管之间的“高难度走钢丝”,那么它的“滑落”则是一次预料之中的信任塌陷——而这场塌陷,从来都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地缘政治、信息安全与市场博弈的交叉地带。

1. 一场从“技术澄清”开始的信任危机

2024年7月底,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H20芯片的潜在“远程控制与信息回传”能力提供正式澄清,并限期提交技术层面的“无后门证明材料”。这是一道非公开但极具震慑力的监管问责,直接触及芯片层面的国家网络安全底线。

英伟达当即发布公开回应,称其芯片“设计符合全球主流安全标准,不存在所谓后门问题”。但回应本身回避了两个核心点——

•第一,是否在硬件层面集成“远程关闭”模块(如可植入电源管理芯片中);

•第二,是否通过软件层面的CUDA框架保留对芯片使用行为的“行为数据回传”能力。

回应泛泛、材料未交,实质问题未解。

这让原本就敏感的信任裂痕,迅速转变为全面性质疑。

随后,央视新闻推出专题片《砺剑出鞘》,在全国范围播放,其中明确提出“某些国外AI芯片存在三种典型后门类型”,包括“硬件暗植”“后期激活”“远程操控”。尽管片中未点名,但舆论解读几乎清一色将矛头指向H20芯片。

这不是简单的媒体曝光,而是一次高度符号化的政策释放:中方不仅不再默许外资芯片的“不可验证性”,而且正试图重构所谓“技术合规”的定义标准。

2. 安全“后门”技术的可信与不可信之辩

英伟达的核心技术架构CUDA,被认为是AI芯片生态的关键连接层,同时也是潜在的“后门载体”。

在美方主导制定的AI芯片安全框架中,“位置验证”“远程熄火”“权限监测”等功能被包装为“合规监管技术”,但对于采购方而言,这些机制更像是一种无法被解除的技术钳制。

2025年5月,美国国会众议员比尔·福斯特提出《芯片安全法案》,明确建议出口受限芯片应强制内置远程管理模块,并称“相关技术已完全成熟”。其后不久,白宫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高性能AI芯片支持“位置回传与使用控制机制”,并由商务部牵头监督执行。

这些立法信号的释放,在事实上坐实了“后门功能是合规配置”的政策逻辑。

——问题是,如果它在美国是“合法合规”的,那在中国是否就能成为“安全可信”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硬件角度来看,只需在电源管理模块中植入一套“触发机制+熄火指令”,即可实现远程关闭;而从软件端,CUDA框架甚至可以实现击键记录、屏幕截取、模型参数收集等行为。

在缺乏代码开源、设计审计、第三方验证的前提下,任何“否认后门存在”的声明都难以构成信任的依据。

3. 舆论加压,政商冷却:H20的共识正在断裂

2024年8月开始,一系列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接连落地——

•央视、新华社密集报道H20安全争议;

•网信办对英伟达的约谈升级为持续审查;

•多家大型AI公司被“建议”暂停新一轮H20采购;

•财报会议上,首家中企高管表态“不再新增采购”;

•舆论对英伟达从“明星公司”转向“安全灰区”主体。

甚至,就在英伟达试图继续向中国市场推销下一代B30A芯片(Blackwell架构)之际,特朗普团队突然表态“正考虑放开更先进芯片出口”,此举被外媒普遍解读为试图用“技术升级换取市场谅解”。

但问题早已不是“换一款芯片”能解决的。一次失信,信任重建的成本指数级增长。

尤其是在安全与自主权成为产业政策第一要义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不可能继续依赖一颗“可能被远程熄火”的芯片来承载大模型时代的数据安全命门。

正如某行业资深架构师所说:

“如果芯片在你部署之后,还有能力‘听你说话’,那它根本就不属于你。”

三、国产替代提速:中国芯不再是备胎,而是主力

当信任破裂成为定局,市场选择便不再犹豫。

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多个信号表明:国内AI企业对英伟达H20芯片的采购行为,正在出现系统性松动。而这一次,不再是“应急切换”,而是“策略调整”。

1. 企业不再押宝“妥协型外资芯片”

根据《The Register》援引美股财报电话会的报道,中国某知名AI公司高管在通话中明确表示:“目前AI芯片库存充足,未来不会再采购H20芯片。”这一表态虽未点名,但行业普遍视为国产AI产业的“风向标级信号”。

实际上,早在上半年,包括浪潮、同方、紫光、寒武纪在内的国产算力平台,已陆续与国内头部大模型厂商建立了“联合适配机制”,以实现从硬件、系统、驱动到大模型框架的全栈国产化联动。这意味着——

企业从过去“求一颗能用的AI芯片”,转向“建一套可控的生态系统”。

而在安全审计愈加严格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在采购时会主动引入“供应链可信评级”“功能失控应对协议”“系统熄火隔离方案”等安全机制,一旦芯片存在潜在后门,责任将自动转嫁给供应方。这也在事实上加剧了对外资芯片的排斥性评估。

“即便它没问题,我们也不能赌。”一位大型央企技术负责人直言。

2. 国产AI芯片的底气,从“够用”到“好用”

与此同时,中国AI芯片企业也在悄然完成一轮跨越。

8月21日,深度求索发布新一代开源大模型DeepSeek-V3.1,明确宣布该模型是“专为国产AI芯片生态设计优化”,全面适配包括昇腾、燧原、寒武纪、天数智芯等在内的本土硬件体系。这不仅是一种技术发布,更是一次生态主动宣言:

“我们不再围绕英伟达适配国产芯片,而是围绕国产芯片重构大模型。”

这一策略切换背后,是多项数据指标的验证。根据伯恩斯坦报告,2022年中国AI算力中心中,国产芯片占比仅5%;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40%。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则从近乎垄断的95%跌至50%以下。

更关键的是,国产AI芯片正在摆脱“卡顿、兼容差、适配难”的历史包袱,在实际部署中,训练成本更低、能耗控制更强、交期更短、供应链更稳定成为其最受认可的优势。

在“后H20时代”,中国企业正在逐步建立一套“去英伟达化”的大模型运行范式:算力侧用国产芯片,架构侧转向开源框架,数据侧依托本土标注系统,商业化侧打通政企部署流程。

这套体系,曾被认为“勉强可用”,如今却越来越多地被认为“值得主推”。

3. 英伟达“后门门”,正在倒逼系统性去依赖

必须承认,即便H20不被禁售,英伟达依然在AI芯片顶层性能上拥有领先优势。但这场“后门争议”所带来的影响,早已超出技术维度本身,正在倒逼一整套信任重构的产业逻辑。

这一逻辑背后的潜台词是:

“英伟达是否安全”的问题,正在被替换为“企业是否还有必要承担这种不确定性”。

更极端的现实是——若未来某一天,中美关系再度紧张,哪怕企业手上持有英伟达芯片,只要美国一纸“安全紧急法令”启动远程熄火机制,整个AI基础设施都可能瞬间瘫痪。高达上亿元投入的大模型系统,或将在毫无预警中变为一堆电子废铁。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它正在深刻改变中国AI企业的战略底层逻辑:

•过去,选择外资芯片,是为了“尽快落地”;

•现在,选择国产芯片,是为了“尽可能稳妥”;

•未来,选择什么芯片,将成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与战略安全能力的重要指标。

英伟达或许还没完全出局,但这场争议之后,它已很难再稳坐“技术信任金字塔”的顶端。

市场会记住这次博弈留下的痕迹。而国产芯片,则正在用实际表现,一点一点填补那座信任天平上被撕裂的缺口。

这场芯片战争,没有后门可走

信任,一旦破裂,无法简单缝补。

H20的停产与弃购,远不止是英伟达一家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滑铁卢,它更像是一场产业信号的临界事件,标志着中国AI底层算力生态,开始主动脱离“技术依附式采购范式”。

它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技术根基——我们用的每一颗芯片、每一段指令、每一条回传路径,是否真正可控、可管、可信?在AI即将渗透所有核心场景的时代,这个问题不再抽象,它关乎训练数据是否泄露、模型能力是否可持续,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安全。

从长远来看,芯片可以被设后门,但产业信任链不能有漏洞。这是中国市场正在发出的信号,也是未来全球技术治理绕不开的命题。

英伟达不是第一家被推上“信任断裂”的舆论场的企业,也绝不会是最后一家。它的困境,本质上是美国将AI芯片武器化的政策副作用;而它的沉默与观望,只会加速中国企业向国产化、开源化、系统化路径迁移的步伐。

2025年的中国AI芯片市场,已经不是那个“非英伟达不可”的时代。国产芯片厂商正以一种更坚实、更底层、更面向安全与长期的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技术栈与价值锚点。

AI的未来,不该建立在不透明的指令集与可被遥控的底层逻辑之上。

正如黄仁勋所说:“AI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那么,也许它更应当属于一个开放、可信、去后门的时代。

这场芯片战争,终局未至。但我们已经知道,有些路,不能再走第二次。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