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民族记忆的深度唤醒与透辟提取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艺韵北京”军旅诗歌朗诵会》评述

李增瑞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日子里,一场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为题的军旅诗歌朗诵会于8月20日上午在北京市丰台区文化馆剧场隆重举行,她宛如一柄青铜军号吹响,穿越岁月,携着历史回响与现实强音,在无数人的心灵深处激起滔滔浪花。这不仅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穿透历史硝烟、凝聚民族魂魄的集体精神洗礼。它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关注、精湛的艺术呈现和深沉的情感力量,成为首都市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亮点。

一、 历史回响:炮火淬炼的民族记忆与精神图谱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硝烟虽已远去,但那段用血肉铸就的“浴血荣光”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基因。此次朗诵会,正是对这一伟大精神谱系的深情回望与时代写照。

这场朗诵会的所选篇目,本身就是历史记忆的具象化呈现,是一部浓缩的抗战史诗。从《狼牙山,故乡脊梁上的永恒星火》对五壮士舍生取义的追思,到《仰望百团大战纪念碑》对大规模破袭作战的崇高致敬;从《卢沟月》对全面抗战起点的深沉凝望,到《延安,延安》对革命圣地精神灯塔的深情咏叹,再到《冉庄地道战遗址纪行》对人民战争智慧的生动刻画等等,朗诵会所有诗歌作品,都将宏阔的历史叙事,凝练在了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时空坐标和英雄形象之中,体现出对于抗战精神的血脉传承。朗诵会对经典与先驱的致敬环节,深刻揭示了精神传承的脉络。向光未然、公木、魏巍、郭小川这些军旅诗坛远去的背影致敬,追忆的是那些在战火纷飞或激情燃烧岁月里,以笔为枪、发出民族最强音的文学巨擘。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公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豪迈,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深情,郭小川《向困难进军》的激越,早已成为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不朽篇章。而向曾凡华、王晓岭、石顺义、贺东久这些活跃在军旅诗坛上的“常青藤”诗人致敬,则彰显了军旅诗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艾青的经典之作《我爱这土地》由瞿弦和、张筠英两位艺术大家倾情演绎,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穿越时空,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最深沉的民族情感纽带。

这场朗诵会,以诗歌为媒介,成功将抽象的历史教训与民族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听、可共鸣的具象艺术体验,完成了对抗战精神图谱的一次庄严巡礼与全民共情。

二、 时代共振:在铭记中凝聚奋进的磅礴力量

纪念历史,绝非沉湎于过往,其深刻意义在于烛照当下、启迪未来。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的今天,这场以“烽火硝烟,浴血荣光”为底色、“诗诵英雄壮举,歌咏家国情怀”为主旨的朗诵会,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与时代价值。张仁峰的《不屈的精神脊梁》与全维润的压轴之作《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旗帜鲜明地指向当下。前者颂扬的是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坚韧风骨,后者则发出新时代的强音——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唯有万众一心,方能筑起保卫和平与发展的钢铁长城。这种精神“长城”的呼唤,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汲取,更是对时代使命的响亮回应。

这种回应,凝聚着全民意志。 朗诵会融入社会多元力量,有曾在军旅的商海老兵参与,有各级文化馆、文旅部门的鼎力支持,展现了军旅精神在更广阔社会领域的延伸与共鸣。企业、社区、文化机构的深度关心,印证了国防教育、爱国情怀是全民共同的责任与情感基础,体现了新时代“大国防观”的深入人心。

这种回应,启迪着青年担当。《在一首歌里唱王二小》《一封最后的家书》等作品,聚焦少年英雄、抗战将领、无名烈士,用细腻笔触和感人演绎,将宏大历史拉近至个体生命体验。这种对青春、牺牲与家国选择的呈现,对于当代青年理解历史、思考责任、激发爱国热忱,具有春风化雨般的启迪力量。

朗诵会通过诗歌本身的文学张力和朗诵艺术家的二度创作,成功将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激励今日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澎湃动力,彰显了“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一主题在新时代的磅礴回响。

三、 规模与品质:一场高规格、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本次“艺韵北京”军旅诗歌朗诵会主创阵容强大,星光熠熠:总监制是张宗银、张福俭、王维波,总策划是强勇,总顾问是全国文化界的重量级人物瞿弦和、陈铎,艺术总监林达信、张巍,以及总导演兼总撰稿全维润,也都是知名的军旅艺术家及文艺专家;而核心创意组汇聚了刘笑伟、杨志学、刘业勇、海田、赵琼、李增瑞、郭晓勇、肖柯、丁小玮、陈海强等当今军旅诗坛中坚与资深文学编辑力量。从精心策划到精准执行,无不体现出专业、严谨与深厚的艺术积淀。而舞台呈现,亦精益求精。专业的舞美、视频、灯光、音响设计,为诗歌朗诵营造了沉浸式、戏剧性的剧场空间。音乐编辑精准烘托出了情感氛围,现场录像与摄影确保了艺术结晶的完整留存。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服务于诗歌意境的深度传达。

而朗诵会的主角们更是聚集了中国朗诵界的一众精英,其天团级的艺术呈现声动云霄。演出阵容堪称“顶配”。既有瞿弦和、张筠英、陈铎等朗诵艺术界的泰斗级大师,又有林达信 、岳红、张秋歌、沙景昌、曲敬国、翟万臣、刘纪宏、宗平、张宏、秦方、于紫菲、高志强、饶立群、栾姝玫、靳宏健、王欢等影视表演艺术家和话剧名家,还有如田歌、汪文华、丁甜、王勇等著名主持人,并有张小妹、李莉、李军、柏荷、张松松、宏业、丁雄鹰、朱勇等优秀的青年朗诵家加入。他们的声音,或雄浑如钟,或深情似水,或激越如雷,或沉郁如诉,以炉火纯青的技艺和饱满的生命体验,将纸上的文字化为了直击心灵的声浪,极大地升华了诗歌本身的感染力。

这场朗诵会,从组织规格到艺术呈现,都代表了当下中国军旅主题诗歌朗诵的高水准,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视听与精神的饕餮盛宴。

四、 诗歌力量:铁血柔情铸就的时代强音

本次朗诵会的核心灵魂,是那22首精心遴选、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却都饱含力量的军旅诗歌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本次活动的坚实文学基石,展现了当代军旅诗歌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深刻洞见。

它们是历史纵深与现实的观照。作品时间跨度大,既有对历史瞬间的深情回眸(《狼牙山》《卢沟月》《百团大战纪念碑》《冉庄地道战》),也有对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拜读论持久战》),更有对当下军人情怀与时代课题的深刻书写(《跨越时空的协同》《我的抗战》《这一天,我们的旗帜飞扬》《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赋予朗诵会宏阔的视野和思考深度。

它们具有多元视角与情感浓度。诗歌切入角度丰富多元。侯明辉的《这把大刀》以器物承载历史与精神,马克的《一封最后的家书》聚焦个体在生死关头的柔情与决绝,雷从俊的《我们的抗战》从十四年宏观的角度回顾了这场战争的奇伟。东来的《二月里最后的棉絮》则以细微意象折射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崔吉俊的《回太行》、高昌的《致敬公木》、陈灿的《她们要燃烧自己给中国取暖》、郭晓晔的《浊漳河》、宗德宏的《这一天,我们的旗帜飞扬》、刘笑伟的《延安,延安》等,或缅怀先贤,或咏叹山河,或抒发豪情,共同编织了一幅情感浓烈、层次丰富的军旅画卷。张国领的《血太阳》以其强烈的意象和冲击力,奠定了基调的悲壮与崇高。高昌的《致敬公木——爷爷和孙女的对话》,则从独特的视角,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词作者公木先生。而作者高昌的爱人就是公木的亲孙女,因此作品的情感色彩非常浓厚,直抒胸臆。两代人隔空对话,讴歌的是同一个主题: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它们是艺术个性与精神共性的统一。各位诗人风格迥异,石祥的雄辩与思辨,郭晓勇的炽热与形象,程文胜的深沉与隽永,王德兴的宏阔与展望,高若虹的质朴与深情,贾常文的庄重与崇高,远帆的个体化生命体验,崔吉俊、张仁峰作为将军诗人的使命感与格局……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贯穿其中的铁血忠诚、家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对和平的珍视与捍卫——这是军旅诗歌最核心、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品质。

这些作品,是思想的结晶,是情感的熔化,是语言的利剑。在优秀朗诵艺术家的二度创作下,它们迸发出超越文字本身的磅礴力量,直抵观众灵魂深处,完成了从“诗”到“诵”再到“撼动人心”的三度升华。

五、结语:在诗与声中,向着未来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艺韵北京’军旅诗歌朗诵会”的成功举办,是一次对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曲面向未来的雄壮战歌。它以诗歌这一人类最古老也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高擎起民族精神的火炬。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以艺术的方式固化并传播了关乎民族存续的核心记忆与精神价值;其鲜明的时代影响,在于它成功激活了历史资源,为奋进新征程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能;其宏大的规模与艺术品位,确保了这一思想艺术工程得以高质量地呈现;而那一首首凝聚着心血与才华的诗歌作品及其震撼人心的舞台演绎,则是这场精神盛宴最坚实的内核与最耀眼的华章。

硝烟虽散,号角长鸣;诗魂不灭,精神永存。当“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的强音响彻剧场,它宣告的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诗与声的交响中,中华民族将一如既往,万众一心,冒着任何艰难险阻的“炮火”,向着民族复兴的壮丽未来,前进!前进!前进!这声音,必将超越剧场的时空,汇入时代奋进的大合唱,激励吾辈在铭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李增瑞,山东东营市人,军旅诗人,散文与纪实文学作家。现任某军队报刊主编,大校军衔,出版个人专著10余部。)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河南文苑

河南文苑官方正观号

+ 关注
查看更多文章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