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以“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一言,如金石之声穿越千年尘埃,凿刻出中华教育思想中关于“时”的深刻洞见。此句绝非仅止于对怠惰学子的警诫,其核心在于揭示了一个朴素却常被忽视的真理:教育活动的成效,与学习者内在发展节律及外在施教时机的契合程度休戚相关。当“时”的窗口闭合,纵使悬梁刺股、焚膏继晷,亦不免事倍功半,甚或劳而无功。此中“时”之深意,既指向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亦涵盖了知识技能习得的最佳契机,堪称古典教育思想中关于“关键期”理念的深刻阐述,其智慧光芒至今仍烛照教育实践之幽微。

“时”之要义

《学记》所言之“时”,其内涵丰赡而精微,可从生命发展之“生理时序”与认知建构之“知识时序”两个维度予以深掘。

生理时序:生命节律中的教育密码。《学记》虽未直言“关键期”这一现代术语,然其对“当其可之谓时”的强调,已清晰指向个体生命节律中潜藏的教育密码。《素问·上古天真论》载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男子“二八肾气盛”,描绘了生命节律中不可违逆的生理成熟图谱。此等生理成熟并非孤立现象,它深刻牵动着认知结构与心理能力的跃迁。南宋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言:“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正是对儿童在具体运算阶段偏好具象学习之规律的自觉顺应。一旦错过此阶段特定的身心敏感期,如语言习得、运动协调、社会情感发展的黄金窗口,后续补偿性学习往往步履维艰,事倍功半。

知识时序:认知图谱中的逻辑阶梯。另一方面,“时”亦指向知识体系自身严密的逻辑结构与内在时序。学习绝非信息的无序堆叠,而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建构过程。《学记》指出:“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强调教学须顺应知识内在的“序”,不可僭越其固有逻辑层级。孔子教诲弟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正是个人生命阶段与特定知识深度、智慧层次相互映射的典范。若违背此序,在认知根基未固之时强授玄远抽象之理,无异于在流沙之上营建广厦,终将导致“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认知塌陷。

“难成”之困

“勤苦而难成”不仅是对教育现象的经验性描述,其背后蕴藏的认知困境,在现代科学的光照下愈发清晰可辨。

神经可塑性的窗口效应。现代神经科学揭示,人脑并非生而固化的静态器官,其神经网络的连接强度与模式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然而,这种可塑性并非无限亦非均等。在特定发展阶段,如儿童早期语言习得期,大脑对语言输入表现出极高的敏感度与吸收效率,神经突触大量形成并经历关键性的“修剪”过程。一旦错过此黄金期,大脑处理新语言信息的神经通路效率显著降低,表现为成人外语学习者普遍面临“口音固化”、语法内化困难等瓶颈,纵使付出远超儿童的努力,其地道性与自动化程度仍常存遗憾。此即“时过然后学”在神经生物学层面的深刻印证。

认知图式与迁移障碍。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观之,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当个体错过某一认知发展阶段(如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跃升),未能形成必要的认知工具(如抽象逻辑思维),其面对更高阶、更抽象的知识时,便会因缺乏同化与顺应的有效锚点而遭遇巨大阻力。此时的学习,往往陷入机械记忆的泥沼,难以实现知识的深层理解与灵活迁移。如《学记》所警示的“呻其占毕,多其讯言”,正是学习者因缺乏前期必要图式支撑,面对复杂文本时只能徒劳复述字句、依赖外部讯问的困境写照。其“勤苦”是真实的,其“难成”亦是结构性的。

适时而教

《学记》的警世箴言,并非导向宿命论的悲观,而是呼唤一种高度自觉的“适时”教育智慧,这对纠正当下教育实践中的时序迷思具有灯塔意义。

识别与珍视发展的关键窗口。教育者亟需具备敏锐的“发展性眼光”,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在感知、语言、思维、社会性等方面的关键发展任务与敏感期。学前及小学低段教育应充分激活儿童语言习得、感官探索、动作协调、社会情感发展的巨大潜能,营造丰富、互动、浸润式的环境,避免过早陷入抽象符号的枯燥训练。如蒙台梭利教育法对儿童“敏感期”的极致尊重,通过精心设计的“有准备的环境”,使学习在顺应天性的自然状态中高效发生,正是对“当其可”理念的生动实践。

构建弹性化、阶梯式的知识时序。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必须严格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与认知发展的阶梯性。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论强调核心概念应依循儿童不断深化的理解力,以螺旋上升的方式反复出现、逐级深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指导教育者精准定位学习者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区间,提供恰到好处的“支架”支持。这要求打破僵化统一的“年龄一刀切”课程表,探索更具弹性的分组教学、分层任务、个性化学习路径,确保教学始终走在学习者认知发展的“序”上,既不“陵节”冒进,也不滞后阻滞。

探索“失时”后的补偿策略与终身学习可能。承认关键期的存在,并非否定“失时”者学习的能力与价值。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元认知策略(如计划、监控、调节学习过程)、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以及刻意练习在补偿性学习中的核心作用。对于错过早期语言敏感期的成人外语学习者,聚焦交际功能、强化语境浸入、善用技术工具(如语音识别反馈)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不同人生阶段的个体提供再次捕捉“学习之时”的广阔平台,赋予“学无止境”以时代新义。此乃对古训的积极超越,在敬畏“时”的规律的同时,彰显人的主观能动与教育的不懈追求。

结语

《学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之论,其价值远超对个体勤勉与否的评判。它如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教育活动中“时机”这一核心要素的智慧之门。此“时”,既是生命内在生发的节律,是知识自身蕴含的理序,更是教育者必须心怀敬畏、精研洞察的施教圭臬。从现代神经科学揭示的可塑性窗口,到认知心理学图绘的发展阶梯,古训的深邃内涵不断获得跨时空的实证回响与理论升华。面向未来,教育之道在于以科学精神烛照发展关键期,以人文关怀编织弹性教学序,在敬畏“时”的规律中拓展终身学习的无限可能。唯有如此,方能使教育真正成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吕氏春秋》),照亮每个生命在其恰当时节绽放光彩的伟大艺术。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