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正好的一天,官渡博物馆馆长李书岭怀着对文化交流的热忱,来到漯河,与漯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颖峰会面。一位致力于历史文物的守护与传承,一位深耕于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推广,两人虽领域不同,却因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走到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书法与官渡之战文化弘扬的深度探讨。


李书岭自幼便对古董和老物件情有独钟,这份热爱引领他在2005年前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艺术品鉴定,在故宫博物院专家的指导下,深入领悟文物的价值。多年来,他走遍大江南北,精心打造了官渡博物馆。馆内青铜器、陶瓷器、传统家具等藏品丰富,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还积极策划“文物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学生群体,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激发对历史的探索欲望。


刘颖峰,字晴逸,别署桂石斋主人,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自幼与书法结缘,从唐楷入手,后追汉风,潜心行草,先后参加多个书法研修班,师从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 ,在行草、隶、篆方面皆有深厚造诣。身为漯河市书协主席,他一直积极组织各类书法活动,推动漯河书法艺术发展。


会面伊始,李书岭便拿出几张官渡之战相关文物的照片,向刘颖峰介绍:“这些文物都是那段历史的实物见证,它们背后有着无数的故事。官渡之战不仅是军事上的经典战役,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刘颖峰接过照片,仔细端详后说道:“历史需要艺术的表达,书法或许能为官渡之战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刘颖峰分享道,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其笔法、结构、气韵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若将官渡之战的故事、精神融入书法创作,无论是书写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还是表达战争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能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他举例说,以行草书写曹操在官渡之战中的豪情壮志,其灵动流畅又不失刚劲的线条,或许能展现曹操的雄才大略;用古朴的隶书来描绘官渡之战时期的社会风貌,更能体现历史的沧桑感。


李书岭深表赞同,并提到博物馆曾举办过书画展,当时以书画为媒介展现官渡文化,吸引了众多爱好者,效果显著。他认为,书法作品可以在博物馆中与文物一同展示,相互映衬,给参观者带来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当人们欣赏文物时,旁边悬挂着与之相关的书法作品,文字的感染力和文物的历史感相互交融,能让观众对官渡之战有更深刻的理解。”李书岭说道。
 
两人还探讨了如何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弘扬两种文化。刘颖峰建议,可以制作关于官渡之战文化与书法结合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比如,邀请书法家现场创作与官渡之战相关的书法作品,同时配以生动的讲解,讲述战役背景、故事以及书法创作的思路,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李书岭也表示,博物馆正在探索数字化展示,未来可以将书法作品的数字版本与文物的数字展示相结合,打造线上文化展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到官渡之战文化和书法艺术的魅力。
 
在交流中,刘颖峰也从李书岭分享的官渡之战故事里汲取了创作灵感。他表示,接下来会尝试创作一系列以官渡之战为主题的书法作品,用不同书体展现战争的不同侧面,如篆书的古朴神秘展现历史的厚重,草书的奔放洒脱体现战争的激烈等。李书岭则计划在博物馆的下一次展览中,专门开辟一个区域展示与官渡之战相关的书法作品,为书法爱好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此次会面持续了许久,两人相谈甚欢,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找到了诸多共鸣。李书岭带着对书法艺术推动官渡之战文化弘扬的新思考离开,刘颖峰也收获了关于书法创作题材的新灵感。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书法艺术与官渡之战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弘扬,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图:马会丽   编辑:梁三喜
来源:河南向民文化传媒

特此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至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