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报全媒体记者 陈向革 黄志三
核心提示
在医圣张仲景故里南阳邓州,中医药文化如根脉般深植于这片土地。今年63岁的南阳市人大代表、名中医周雪林,以三代中医世家的积淀、四十余载临床的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他既是急诊科里与死神赛跑的战士,也是诊室中抚慰病患的仁医,更是中医药传承路上步履不停的躬行者与引路人。作为来自医疗系统的人大代表,周雪林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模范践行“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宗旨。他立足专业优势,深入基层调研,对老百姓看病难、医学人才培养等问题有着更多的关注,在他的意见建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一个“医”字。工作中,他主动宣讲党的中医药政策,弘扬中医药文化。作为行业领军人才,他坚持用疗效说话,以精湛医术维护群众健康,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既做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更当党的政策宣传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贡献力量。
传承道地中医:
从杏林世家走出的仲景门人
在邓州市中医院急诊科的走廊里,人们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白色身影——名老中医周雪林。周雪林,邓州市人,198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学历,正高三级,主任医师。任邓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多年,先后获得南阳市第二届十大中医名师、第二批名中医、南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河南省中医临床工作中表现突出个人等称号,2021年8月,因在“南阳市振兴中医药工作”中贡献突出,被南阳市政府记三等功。入选2025年第四批邓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兼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南阳市第一届重症医学委员会常委、南阳市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唐祖宣医学工作委员会副会长等职,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医学专著多部。周家三代中医,祖父周正南自幼研习岐黄之术,精通中医经典,1929年开始行医,运用中药和针灸为群众治病,擅长治疗内科、儿科疾病。周雪林的父亲周太俭继承了中医世家的衣钵,对脾胃病、中风及慢性肾病的治疗颇有建树。他虽然毕业于河南省第一届西学中班,但并未放弃对中医的坚守,深入研究中医典籍,注重医学教育,积极推广中医,其医德医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在当地深受广大患者赞誉。
受家风影响,周雪林从小立志要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别的孩子玩耍的时候,他在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别的孩子看画本的时候,他却在翻阅《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素问》;别的孩子热衷于听神话故事,而他却缠着爸爸讲他最爱听的张仲景、扁鹊、华佗等名医悬壶济世的故事……平时,在路边看到认识的药草,他都情不自禁地采回来。
1979年,周雪林顺利考入河南省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师承国医大师唐祖宣。唐祖宣“以经方治急症”的理念,为他日后在急诊领域的突破埋下伏笔。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邓州市中医院,并留守在急诊科工作,这一守便是41年。
“周医生全力救治98岁抗战老兵的事,在全院传为佳话。”中医院护士马小莹介绍,患者名叫杨美田,因肺部感染在当地一家医院住院治疗20多天,病情缓解不明显,后来到邓州市中医院治疗。老人入院时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喘息难卧,颜面、口唇发青,下肢水肿,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喉中有痰无力排出,脉微欲绝。中医将此归为亡阳证。周雪林立即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为老人吸氧,并采用中药重剂回阳、固脱救逆法。老人当天转窦性心律,呼吸困难缓解,意识清楚。继续用药3天后,症状改善,7天后痊愈。
周雪林以扎实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刻苦钻研医疗技术的敬业精神,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屡屡创新。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他独创“五虫类药物+辨证施治”疗法,将地龙通络、全蝎息风、水蛭破瘀等虫类药的峻猛之性与经方调和,使病程缩短30%,后遗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周雪林始终追求着“治未病”与“治已病”的完美平衡。
宣传推广中医:
让医圣故里中医血脉永续
急诊是中医的试金石,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更是考验医者技术与心性的熔炉。“要让世人看到中医药在危重症中的力量!”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周雪林就在心里暗暗发誓。
急诊科,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是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的地方。一个个被送来的急诊病人痛苦的呻吟,一声声医护人员细心的呵护,一个个行色匆匆的白色身影在病房中紧张穿梭。
多年来,无论是凌晨或者半夜有急诊,只要把电话打过去,周雪林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他常常说:“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与时间赛跑,就等于跟生命赛跑。”每天面对近百名门诊就诊和住院患者,周雪林丝毫不敢懈怠,他会详细询问每位患者的血压、呼吸、心跳以及用药和生活等情况。
2020年秋日的一天清晨,71岁老人因心衰命悬一线。面对患者紫绀的面容与满肺痰鸣,周雪林当机立断:一边以参附注射液回阳固脱,一边施以艾灸温通心脉,同时联动国医大师唐祖宣远程会诊。两小时后,老人转危为安。
周雪林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宣传推广中医,撰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8部。他主编的《中西医急诊内科常见病诊疗》一书,分别运用中西医两种理论体系,对急诊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理、法、方、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内容全面、突出重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成为急诊临床工作者的工具书。他主持研发的三参益气养心丸、二冬宁脑丸、姜及胃宁丸,是其中医家族传承百年的治病良方,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惠及广大患者,是邓州市中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制剂,为医院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他运用大数据分析区域性多发病,建立“邓州地区心脑血管疾病中医防治模型”。
同时,周雪林非常重视中医后继人才的培养,弟子中已有多人获得中高级职称,成为各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因临床工作和教学成绩显著,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了“周雪林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21年4月,周雪林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定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仲景工程)中医药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
临床教学中,他创新推出了“三实原则”和“三维度”培养体系。“读经典要踏实、跟临床要扎实、做科研要务实”。每周四下午的传承工作室,总挤满年轻医生,他从不过多讲解理论,而是让弟子先观摩诊脉、再独立拟方,最后逐字批改。而且,他要求弟子晨间跟诊学习经典医案,午间讨论病案锤炼思维,晚间典籍研读夯实理论。弟子们感叹:“老师查房时背诵《金匮要略》原文的功力,比我们翻书还快!”
医者仁心为德:
为群众解难纾困谋福祉
“医者,非仁爱不可托,非精诚不可任。”作为南阳市人大代表,周雪林始终保持着“赤脚医生”般的质朴情怀。他深知基层医疗的特殊性:农民看病讲求“少花钱、治好病”。为此,他独创“三三制”诊疗原则——三分钟倾听患者诉求、三套治疗方案备选、三次复诊跟踪随访。他常说:“基层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患者捧着攒了半年的血汗钱来看病,我们开出的每张处方都该对得起这份信任。”
有一年春节前,急诊科来了一名特殊患者。这位患者是邓州穰东镇人,家庭困难,中风后,生活不能自理。为了使这名重症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周雪林不仅精心为他诊疗,而且还发动医护人员为患者捐款,并买来崭新的棉衣。
“用心护理,热情服务,是我们应该做的。特别是面对困难群众,我们多一分细心、爱心,有时就能多帮助解决他们一个难题。”周雪林说急诊科医生几乎每天都和死亡打交道,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百分的努力。近年来,周雪林在临床上结合中医药优势,探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危重病的诊疗方法,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急诊科每月平均收治住院病人居全院之首。
更令人动容的是周雪林对医德传承的坚持。作为人大代表,周雪林连续5年提交“加强基层中医人才培养”议案,推动南阳建立“中医名师带徒”制度,累计培养基层医师300余人。他更倡议将艾灸、中药香囊等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包,让中医药惠及群众。
2024年暑期,他支持山西中医药大学实践队深入邓州乡村,让学生们亲历基层医疗的真实场景。“当年董奉种下十万杏树成林,今天我们要培育十万青年医者成材。”这番话语道出了他心中“杏林春暖”的深层含义——不仅是个体医者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医事业的生生不息。
从青丝到华发,几十年如一日躬身杏林,救死扶伤,周雪林始终保持着早上7时查房的习惯。急诊室的玻璃窗映照过他抢救患者时紧绷的侧脸,中药房的百子柜铭记着他改良方剂时的凝神思索,乡间小路上留存着他巡诊时的深深足迹。如今,他仍坚持每周5次坐诊,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用行动诠释着“医道即仁道”的真谛。
在医圣张仲景故土上,周雪林如同当代“杏林”的守望者,既以“如汤沃雪”的精湛医术祛除病痛,更以“春风化雨”的仁爱精神滋养人心。这或许正是中医文化绵延千年的密码——当技术被赋予人性的温度,医学便超越了治病的范畴,升华为守护生命的永恒信仰。

南阳日报卧龙全媒
南阳日报社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