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全良
在人生这席长久流动的盛宴中,我们常遇见一类人:他们财富丰盈,却像身上披着无形铠甲的“铁公鸡”,吝于与他人分享;而对于他人的热情付出,却坦然接受,且天天如此、长期如此,习以为常。当旁人已经暗自皱眉甚至颇有微词了,他们仍浑然没有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人金钱利益的吝啬,更是一场人际关系的深重悖论。
首先强调,诸种条件有限、无力高额消费者,与个人品德无关,不在本文议论之列。本文谈论对象主要是略站话语高位、财富盈余者。这部分人这般行为前提和背后,隐藏着一套以自我为中心的逻辑迷宫。他们或许深陷一种错觉:我的出现本身已是宴席上一道珍贵“佳肴”。他们将旁人付出视作理所当然的“供奉”,一种对自身地位或价值的默认仪式。更有甚者,把吝啬付出当作一种潜在“权力操练”。在历次被宴请中,仿佛享受着一种无形支配感,通过“被给予”来确认自身重要性。还有的,觉得自己“钱袋子”虽丰满,但每张票子来之不易,都是心血汗水换来,不宜“乱花”。你不换位思考一下,谁的票子是风刮雨下而来?兴许别人拿出的是比你付出更多挣得较少的收获,甚至倾其最好、倾其所有,作为感情投资,来换取“欢聚一堂”“皆大欢喜”,而你却不能理解,或乐在其中,或不置可否,或不屑一顾。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理慢性失衡,在单向往来且自我满足幻境中,渐渐模糊了人情往来本质,这是典型的缺少同理心。
然而,世间哪有永不倾斜的天平?那些看似平静的“请客”背后,常常涌动着一股复杂暗流:可能是碍于情面的勉强敷衍,是集体氛围的无奈从众,是避免冲突的妥协,甚或是有所希冀的投资。当付出者始终在“投入”中得不到任何“产出”回报时,要么改变“投资”方向,要么不再“无谓投资”。这样,单方面用情的表面和谐一旦走向碎裂,情谊再深最终也只能变得疏远与冷漠。这岂不是人情世界中一出可悲剧情吗?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句古老箴言早已说清人际互动核心——平衡流动。健康的社交关系,恰如一场优雅圆舞,你来我往,彼此呼应,方能和谐流转。人际往来中,每一次真诚付出,等于在关系银行中储蓄一定额度信任;每一次适度接受,都应怀有一丝感恩之心,并做好回馈准备,从而确保这份情感资产长久保温、不断增值。所谓人情练达,就在于深谙并运用好这种“给予”与“接受”的微妙节奏,使其如潺潺活水般长流不息。
金钱的丰盈若不能滋养心灵温度,那金钱再多不过是冰冷数字。当财富积累成为割裂人们之间温暖联结隔膜,而不是沟通桥梁时,这本身就是生命质量的一种降低。记得有位西方文学家说过:“鸟翼系上黄金,便再难翱翔。”那些被金钱所缚却吝于分享的灵魂,实际上也失去了广阔人际天空自由舒展的可能。
总之,“只取不予”“只来不往”是人际交往大忌。愿我们能够挣脱这一冰冷逻辑,既要打开“钱囊”慷慨,更要敞开“心囊”真诚,在给予的光辉与接受的感恩中,织就一张坚韧而温暖的情感之网,让人生在往来相宜、取予适度中获得真正的富有和满足,并由此焕发出应有的人性光芒。
胡全良,男,军人,党员,大校军衔。先后在团、师、集团军、军区宣传部门工作过,两年前在陆军政治工作部报社退休。

商都管城
管城委宣传部官方正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