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风流名士结社竹林,清谈鼓琴,超然物外,世称“竹林七贤”。千年之后,唐人孙位以丹青写其高风,唯《高逸图》一卷传世。此画历经沧桑,如今静卧博物馆,仍令观者心神俱清。
“千年丹青,传世孤本”
《高逸图》全卷裁切示意(唐·孙位,现藏上海博物馆)
唐有孙位,工于人物,兼擅松石、墨竹、佛道之画,传世真迹惟《高逸图》一卷。此卷绢本设色,千年未泯,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卷中所绘,乃魏晋竹林七贤之雅会,而存者仅四贤。高士列坐,童子侍立,山石嵯峨,修竹清影,香烟袅袅,意境幽绝。观之,恍若穿越千载,身临其会,耳畔清谈入云,琴音绕梁,尘虑顿消。
竹林已无旧贤
之影
魏晋之际,天下承丧乱之余,纲常陵夷,士林多厌仕途。朝政虽存,权移门阀;名士志趣,或寄于山水,或栖于琴书,托兴清谈,不屑尘务。时有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结社于竹林之下,或高歌酣饮,或抚琴论道,或纵情长啸,或静观云起。举止不拘,神情旷达,时人目之为“竹林七贤”,以为魏晋风度之冠冕。
四贤高会,神采各殊
是卷所绘,高士四人,各据毡席而坐,衣冠制度悉依两晋六朝之制,非唐世流行之貌。有长髯披胸,广额沉思,垂袖正襟,似聆林外松风。其前童子执物而立,微躬如侍。有怀琴抱膝,侧首低眉,若闻音声自心间出,炉烟袅袅,香气与竹影交融。有高士披朱衣,襟带宽博,手执羽扇,面向幽林,神情旷远,似见山外之水流云散。有披紫裳者,倚几而坐,身姿稳重;童子侍后,执琴抱鼓,若候知音之唤。
山石清竹,笔墨匠心
山石以劲笔勾勒,皴纹苍老,间施淡墨,虚实相间,颇得古意。竹叶细描,疏密有序,既具其形,亦传其清响。人物衣纹翻折,流转自然;色泽沉稳,隐含光彩,不事华艳而自生雅致。观其笔势,非唐人时俗之风,盖托古寄怀,以显其人之高逸也。
“形可似,神难肖;神得之,则形不足论。”
流传曲折,幸得长存
宋宣和内府曾为是卷题墨书“高逸图”三字,诚切当之。自宋以后,是卷辗转流传,几遭湮没。近世靳伯声自东北携来,惜未能购得。至一九五一年,徐森老以三亿元巨资购入,遂归上海博物馆,庋藏有年,始免流散。此画之存,不独幸于一人之力,亦赖世人共护文物之志。
与古人同坐竹林
嗟乎!世事如潮,竹林已无旧贤之影,而孙位丹青,千载犹存。观《高逸图》,如对四贤清谈于风竹之下,松声入耳,琴韵绕梁,杯酒微温,笑语盈怀。卷中之境,不染尘埃,能涤胸中滞气,使人暂忘炎凉世路。此非徒一画也,实魏晋风骨之缩影,唐代笔法之极则。若得展卷静观,便是与古人同坐竹林,共饮一壶清风。
钤印:
收藏印:宣和、政和朱文连珠印记,御书、政和、宣和、睿思东阁、双龙朱文印记,梁清标、清内府诸收藏玺。

中书国画
中书国画官方正观号